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我在脱贫第一线】蚕宝宝成了凤冈人的“致富宝”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凯 2020-10-14 08:36
摘要:上海企业立足遵义资源共建“星丝路”,蚕桑生态发展新模式如火如荼

贵州遵义凤冈县委常委、副县长 上海第三批援黔干部 陈凯

本报见习记者 巩持平 采访整理

如何发展出能真正让老百姓致富的特色产业?我们看中了蚕宝宝——凤冈是种桑养蚕的好地方。纬度、气温、降雨量合适,既适宜桑树生长,也适合蚕种发育。另外,我们听说一家生产蚕丝被等家纺用品的上海企业,正在全国范围内选址,建蚕桑养殖基地时,赶紧主动对接。

可是要在凤冈建基地,企业顾虑颇多。首先考虑的是自然条件。这家家纺企业的拳头产品之一,是新蚕种“水星一号”,蚕能直接吐出金色的丝,但这是根据浙江的气候条件培育出来的,在凤冈行不行?大家心里没底,只能先试养一批。我找到黄志强。他从2018年开始养蚕,年轻,特别能钻研。我到他的蚕房去过几次,天气太热的时候,他用黑纱遮光,再挂上电风扇,为蚕宝宝降温。2019年8月,第一批“金宝宝”吐丝结茧,送往上海后得到反馈:蚕茧分量重,蚕丝长度长。凤冈的自然条件过关了。

其次,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得去做“人”的工作。上世纪90年代,凤冈曾是贵州蚕桑四大主产县之一,但现在,再提起这一产业,老一辈人都摇头。当年,受销售市场制约,受加工工艺和管理技术影响,蚕茧卖不出去,挣不到钱,村里人不得不把辛苦栽种的桑树拔了。要知道,桑树一旦种下去,根系庞杂,再挖出来很难。所以,养蚕一度成了凤冈人心中的痛事,现在当地养蚕的人不多。

县里也曾尝试发展其他产业。以“企业+农户”的模式,种过万寿菊,办过养牛场,发展了一些特色山地农业。不过,因为引进的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实力不够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弱,没多久,产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些企业主也来过,说是发展养殖业,但他们只关心“卖苗”,挣了钱就走,后续养殖、养护或者销售环节就不管了……

“这次不一样了!”各乡镇干部下到村里,组织村民开院坝会,讲解项目内容、前景和政府的补贴政策。同时,企业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装修了厂房,从上海运来了生产设备,开始培训纺织工人。我们在生产车间隔壁,搭建了项目展示厅,组织村里的养殖大户参观,2个月鞋套就用掉了近1万双。

老百姓对产业有信心,对我们有信任,项目就能推进。今年7月,由我们第三批援黔干部牵线搭桥,来自上海的水星控股集团和凤冈县人民政府成功签约,投资共建凤冈县蚕桑生态发展“星丝路”项目。项目占地5万亩,计划投资5.56亿元,建成后,每年工业产值将达1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3亿元以上,用工2000人以上,带动8万农户增收。

黄志强和村里的另外几户人家,一起领到了“水星一号”,这批蚕种由企业先免费提供,到了收获时节,再以收茧款冲抵育种款。黄志强领到蚕种12张,每张蚕种里含小蚕2.5万到3万头。到了结茧的时候,一张蚕种可以结出50千克蚕茧。随着技术成熟,他有信心一张蚕种结茧超过75千克。这样算下来,黄志强全家年纯收入可达20余万元。他现在有150亩桑园,大蚕房500平方米,解决了村里20多名高龄贫困人口灵活就业问题。他还义务指导周围几十家乡亲种桑养蚕,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

县里还成立了蚕桑专班,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全县累计已发展蚕桑意向户1326户,意向面积48536亩。企业也已投入生产,每天生产蚕丝被300到500条,组织115人参加了纺织加工培训。

“上海企业+遵义资源”有了新的探索。看到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心里特别高兴,同时也觉得肩上担子更重了。我上次到黄志强的蚕房去,他问我,会不会我走了之后就没人管事了。我立马回应他,“不可能”,上海干部一定会把这项事业接力下去,带领老百姓致富奔小康。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