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逝世,享年92岁,他和上海有一段特殊缘分
分享至:
 (21)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20-10-09 18:36
摘要:谭元寿为什么爱说“江河不择细流”

10月9日12时许,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在京逝世,享年92岁。他曾在《沙家浜》饰演郭建光,该剧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

谭元寿出身梨园世家,是谭门第五代传人,曾祖父谭鑫培为谭派创始人,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四大须生”之一)均继承谭派。1954年,谭元寿加盟北京京剧团,渐成大家气候。他嗓音高亢,功底扎实,全面继承了谭派的艺术风格,又借鉴了余派传人李少春的表演,是一位文武兼备的老生演员。对于谭门本派的《定军山》《南阳关》《战太平》《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亦文亦武极见功夫的剧目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不仅在继承传统戏方面卓有成就,还排演现代戏,在《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为观众所熟知。

谭元寿的郭建光一角与上海有着极深缘分。1964年初,沪剧《芦荡火种》去北京公演,被北京京剧团一眼看中,由著名作家汪曾祺与杨毓珉执笔,改编为京剧《沙家浜》。改编者对初稿作了认真的修改加工,把正在长影厂拍电影的著名老生谭元寿、马长礼调回北京,加盟剧组,分饰郭建光和刁德一。演员阵容十分强大,阿庆嫂用A、B角制,赵燕侠、刘秀荣轮流演出。谭元寿由此与上海沪剧名家丁是娥、石筱英、邵滨荪等结下友谊,他的儿子谭孝曾是第二代“郭建光”,孙子谭正岩饰演的郭建光同样光彩照人。

2005年,为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谭元寿带着谭孝曾、谭正岩出现在上海京剧院的排练厅。他对上海和上海观众,满怀深情。

当时,谭元寿告诉解放日报记者,作为京剧世家,谭家已经跨越了3个世纪,家中先后从事京剧的多达40人。谭门艺术的发展一直得到上海观众的呵护和关爱。1994年天蟾开台,1995年上海京剧院建院40周年,谭元寿都来演出过。进入新世纪,谭元寿来沪更勤了。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他曾与尚长荣合作过全本《群·借·华》,并联袂演出《将相和》。谭元寿全家还参加了上海电视晚会《中秋京剧世家大团圆》的录制。纪念天蟾舞台开台10周年,谭元寿又来沪参与演出《凤还巢》。谭元寿还在浦东金茂大厦参加纪录片《粉墨春秋》新闻发布会,并接受了颁奖。

谈起谭门艺术百年辉煌,谭元寿说起常挂嘴边的那句话:“江河不择细流”。谭元寿说,曾祖父学艺之初,不分文武,不分行当,转益多师,如《昭关》学程长庚,《定军山》学余三胜,孔明戏学卢胜奎,反调学王九龄,花腔则学上海孙小六,如果没有这样锲而不舍的创新与改革,就不会有谭派,也不会有今天的“无腔不谭”。

在上海“东方雅韵”演出时,谭元寿与学生王平、奚中路等同演《艳阳楼》;上海青年女老生王珮瑜刚出道时,谭元寿在北京主动上台献花,并不拿分文配演《斩马谡》,对此,他说:“提携青年,义不容辞,不值一提。”谭元寿对菊坛后学期冀甚殷,他指出,现在年轻人学戏条件过于优越,社会上的吸引又太多,难以勤学苦练。他希望,青年演员戏路子不要太窄,更不要把得奖看得太重。他批评说,现在有些人只会三出半,第四出就不行了,怎么谈得上继承和发展呢?他相信,只要扎扎实实,勤奋敬业,青年演员一定能大器有成,皮黄艺术一定能继往开来,振兴发展。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