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陈佩秋曾为他题“大匠之门”,“五十知微”的他才迎来自己的首个个展
分享至:
 (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君娜 2020-10-09 17:01
摘要:五十知微

徐汇区画家街“汇弘楼”,“五十知微——沈爱良(贞石)书画印日课”作品展日前展出。

展览现场,较为显眼处,挂了一幅已故国画大师陈佩秋的题字,内容为“大匠之门”。这是前几年陈佩秋先生专门题给沈爱良的。


陈佩秋为沈爱良题“大匠之门”

对此,沈爱良较为谦虚,他说:“我只是一个刻章写字作画的工匠,和从事其他领域的其他工匠并无本质区别。”

毕业于上海师大中文系的沈爱良,书法篆刻师从刘一闻。他的作品崇尚雅洁秀逸、古穆冲淡的意趣。近30年,他担任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秋石印社的指导老师,并被授予“上海市高校社团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9年,他应邀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三场“向美而生——金石书法系列讲座”。这些年,他出版专著《篆刻入门》《贞石印痕》《贞石印选》《贞石刻佛说四十二章经》等,个人传略收入《中国篆刻大辞典》、《上海现代篆刻家名典》。


沈爱良在刻印中

而被陈佩秋赞为“大匠之门”,这次的展览却是沈爱良的首个个展。他把个展的主题定为“五十知微”,“一则是对自己过去50年的一个小小总结;二则知微才能见著;三则,知微用上海话发音和滋味谐音,我觉得自己到了50岁才品尝出了一点艺术的滋味,希望这味道在未来越来越好。”

为此,他的老师刘一闻也为他书写了一幅“五十知微”的书法作品,和他的作品一起挂在展厅的墙上。


刘一闻所题的“五十知微”

不同于在大空间的美术馆展览,这场展览的场地小而美,但展出作品依然丰富,书、画、印等元素齐全,作品互相呼应,尽显一个文人的静和雅。

24枚长度仅在1.2公分至1.4公分之间的青田石印章颇有雅趣。沈爱良根据明代文人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写到的 “一人独享之乐”,用元朱文刻下了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听雨、浇花等24种“独享之乐”。“这些是疫情期间所刻。在家里,在书房中,享受‘一人独享之乐’。”沈爱良说,“什么叫文人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人在家里静静地做点事。”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展览中的印章,往往会被专门陈列于柜中展示,也因此容易让人觉得“高冷”。这个展览中,所有展出的印章皆可随手把玩,没有距离的这些印章也让观者觉得更有温度。

沈爱良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次的展览是开放式,所有作品都可以上手把玩,有比较强的现场教学感,我想打破传统书画印与参观者由距离而产生的神秘感。”

现场展出的印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一批名人肖像印。包括孙中山、鲁迅、弘一法师在内,这些名人肖像印上的名人形象栩栩如生,一目了然。

“学四史,为明年建党百年献礼。”沈爱良计划刻一百位建党百年中杰出人物的肖像印。他透露,目前已完成50位名人肖像印。

和一般的刻印不同的是,沈爱良的印面底部非常光滑平整。沈爱良称这个为“铲底”。“铲底比刻肖像还费时。”沈爱良说:“但凹下去的这面必须要非常平滑,否则钤盖印章时,会留下很多印泥的多余痕迹。”沈爱良解释,“印泥其实是艾绒、硃砂和蓖麻油调和而成,艾绒是植物纤维,如果不把底铲平,凹凸不平的印面就好像锋利的刀刃一样,把艾绒反复斩断,印泥就会因失去拉力而产生琐碎的毛头,影响印蜕的美感。”


创作中的沈爱良

为此,沈爱良根据前人书中的记载,以及自己的手势去定做了铲刀。“民国前的篆刻家都会把印底铲干净,但现在很多人都懒得弄这个了,因为太费时。”

现场展出了五幅《罗汉图》,是沈爱良用磨到800目的矿物硃砂所绘制,“800目的细度,意味着,一咳嗽,粉尘就会飞起来。再用水和胶调制而成。”


展览现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潘建国为展览作序,他评价沈爱良“其山水花卉翎毛虫鱼,无不构图简约,笔致精妍,设色澹雅,令人眼目浏亮,神情轩朗……其孜孜守护者,乃一颗道心一颗艺心而已。”

展览开幕当天,沈爱良也正式收了自己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学生,他把一把刻刀送给学生。这把刀是当年刘一闻收他为学生时赠予他的。“一种传承。”他说。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题图说明:名人肖像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