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我们的“十三五” | 书场如家,百岁听众天天打车来听书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20-10-08 12:06
摘要:演员好、观众好、书目好、服务好,长艺书场有一套吸引“粉丝”的法宝

口述人: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

在刚刚落幕的2020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原创舞蹈《书场》在评弹旋律伴唱中通过书迷们的喜怒哀乐呈现长艺书场的变迁,我也想告诉大家,关于这座小小书场的动人故事。

长宁区的长艺书场(即长艺书苑)成立于1998年,从最开始台上两位演员,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到如今书场每天平均观众两百人,并在这五年里挂上评弹艺术的展演基地,成为长三角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好书场。这变化离不开书场经理老刘的努力。老刘其实起初是个门外汉,当初老听众和他讲,“要剪书”——这是行话,就是一个时期演出的最后一天,他完全听不懂,就去请教了不少喜欢听书的老人。现在,评弹演员提起老刘都很亲切。演员好、观众好、书目好、服务好,这是长艺书场吸引“粉丝”的重要法宝。

200位听众里,年纪最大的当属潘伯伯,他每天坚持打车来听书。2018年正好赶上他100岁生日,他的家人包下整座书场的票子赠送给当天来的听客为他庆生。潘伯伯的儿女对我们说,“老父亲的晚年能在书场度过很幸福,感谢你们给他带来的快乐”。这句话给我们的触动很深,也让我意识到,这些老人天天到这里来听书,胜过孤单在家,他们把这里当家一样。这件事情传出去后,潘伯伯坐过的位子成了“明星座”,很多人来听书,都想在这里坐一坐,沾沾老寿星的喜气。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舞蹈《书场》温馨的结尾。

书场里这群老年人非常可爱。每天下午一点半演出,他们常常11点多就来了。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喜欢去书场坐坐,听他们讲话,再不开心的事情也觉得没啥了。既然有老人,有些“迎来送往”也难以避免,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心里也都不免感伤。很多老人劝慰我们,能天天到你们这里来听书,对很多老人而言,已经是很幸福的事。

“十三五”期间,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百姓能就近、就便享受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评弹书场逐渐多了起来,但有一定规模的专业书场还有待孵化和培育。长艺书苑曾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岗,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书场。近些年来,很多老人从上海各个地方来听书。文化馆不能忽视听众们的文化需求,也要为优秀的传统曲艺提供传承发展的平台,这是我们坚持做下去的初心。

有人说评弹是夕阳产业,书场走不远,但我恰恰觉得,不同的艺术都有不同年龄段的人欣赏。年轻时喜欢热烈的、流行的文艺是正常的,但到了一定岁数,就会喜欢上传统曲艺。我就是从40岁开始喜欢戏曲和评弹,抽空就去书场坐坐,那些老观众们把我当孩子,请我吃糖,或者剥一个小桔子给我。书场也有自己的“生客之道”,互相推荐,闻名而至,始终生生不息。

老刘是2018年退休的,那天我们都很舍不得。正式演出前,我上台安慰听众们,并且当场给老刘发了一个志愿者证书,也算让老听客吃了颗“安心丸”。为了给听众营造更好的演出环境,去年11月底,我们开始闭馆装修。老刘提议,改建时座位数不能少,有时好的书目过来,可能要300多个观众,一个房间坐不下,只好架起摄像机,拉一根直播线去另一个房间实况转播。本来书场计划今年6月投入使用,但因为疫情推迟了,我们打算到11月下旬重新开放。这期间,几乎每天都有老观众来询问开放时间,我们和观众都很着急。

这五年来,外地好演员越发难请。老刘跟我说,五年前请个外地名家来讲很容易,但现在当地也给评弹艺术家更好的舞台,演出越来越多,还要带教学生。可见,五年来国家对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我们也从没松懈过对年轻管理者的培养。老刘退休后,立刻有人能接上班,让观众满意。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长三角地区往来更方便,也有专程从外地赶来听书的听众,书场的大家庭氛围越来越温馨。

我也开始研究评弹了,在专家指导下创作了弹词开篇《小小钱币上上智》,从古代钱币说到今天的支付宝。上海市姚连生中学的孩子们与天山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一起合作参与了展评展演。难得长宁区有一个始终坚持评弹艺术特色的学校,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创作更多适合他们的文艺作品,并通过学校、街道等多方面的平台,把优秀的作品传播给更多人。这些孩子在台上都是真弹、真唱,等新书场开张,我想让老观众们来书场看一看,听一听孩子们的表演,相信一定会得到喝彩无数。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长宁文化艺术中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