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专家:疫情给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社区治理出现重要变化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丹旎 2020-10-01 08:47
摘要: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议暨第二届“思海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

9月25日-2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议暨第二届“思海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徐威,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教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蔡伟民,上海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胡永明,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王剑璋,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副书记丁波出席会议并致辞。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最早成立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最早设立社会学硕士点、最早主办社会学类刊物的单位之一。四十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重建到发展、从开拓到成熟的历史阶段,在社会结构与分层、市民生活与质量、婚姻家庭、青少年教育等领域开展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课题研究,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专家学者。自2000年以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每年出版《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并不定期出版了转型社会研究文库、社会学新视野文丛、思海社会学文丛、当代中国青少年研究文丛、中国家庭研究、东方家庭丛书等系列著作,获得学界和社会认可。

在26日召开的第二届“思海论坛”上,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李培林研究员、宋林飞研究员、李强教授和现任会长李友梅教授进行主旨发言,来自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时代与学科”“秩序与治理”“经济与社会”“政策与民生”四个主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已进入风险社会,分析和研究当今中国的社会风险问题,不仅可以从理论角度入手,还要更多地从时代特征、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科技发展等角度来理解。

他指出,中国的社会风险具有多方面特征:一是复杂性,中国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期,互联网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对社会风险产生深刻影响;二是混合性,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风险是典型的传统风险和现代风险的叠加,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现代性风险,与自然灾害、传染病等传统风险相互影响、交织,传统风险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演变为现代风险,对制度、秩序、关系造成冲击;三是结构性,当下社会变迁与社会制度改革同时进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结构性风险增加;四是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交织,各种各样的外来生活方式对本土生活方式产生即时化、直接化、广泛化的冲击,使得风险源头变得多元化、不确定化;五是社会风险的主观性增强,在社会快速变迁过程中,社会心态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社会矛盾的主观认知和客观事实的偏差不断扩大,这种主观性更易传染、传播,甚至放大社会矛盾和冲突;六是融合性,不同领域的风险极易相互交织、交融和转化。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社会,成为社会学者们集中关注的议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赵万里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社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一是社区边界的强化,包括物理边界和身份边界;二是多方治理主体的同时在场,疫情防控期间,政府的下沉干部、网格员、社区党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物业、居民等建立了紧密的社会性关联;三是基于安全感的社区归属的重建和维护,人们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加强了彼此的互动联系,也加强了对社区归属的认同;四是治理符号体系的建立与体验,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治理的各个主体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共同传达或塑造了一种社区集体意识,居民之间的联系在短期内得到强化,对国家、社区的认同感有了一个大的提高。在后疫情时代,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种治理模式延续下去,真正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注意到了疫情之下社区防控模式的转变。他指出,社区是连接社会宏观结构和微观个人、家庭的重要桥梁,某种意义上它可以打通微观和宏观、全面性和非全面性的架构。早期的社区防控更多是被动性的,政府安排什么、社区就做什么。如今的社区防控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强调赋予社区一定的自主性,社区不再仅仅是一个阻断病毒蔓延的手段,更需要和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组织共同合作,形成长期预防和短期响应相结合的风险应对共同体。积极主动的社区防控模式,可以摆脱应急管理滞后性和回应性束缚,以常态化机制补充短暂性应急管理的局限性,建立一个常态性的社区防控共同体。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建议,我国未来的扶贫政策应注意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转变;二是由聚焦农村的绝对贫困治理向城乡协调的绝对与相对贫困治理转变;三是防止脱贫群体返贫,要特别关注脱贫不稳定的群体、低收入和弱保障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城市三无人员、城市失业人员和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低收入群体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