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他是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获得者,如今成了上海这条河的“河长”
分享至:
 (5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0-09-21 19:30
摘要:他曾先后主持过虹桥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东海大桥桥面铺装的设计与施工建设,如今作为杨浦区聘任的首位“名人河长”第一天正式上岗。

清晨时分,杨树浦港河岸的步道上迎来了第一批健身的市民。河边,80岁老人吕伟民沿着河岸一步步走。“退休后我常常在河畔散步,看着河水环境一天天变好,我也想参与其中。”

作为道路工程专家,他曾先后主持过虹桥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东海大桥桥面铺装的设计与施工建设,获得几十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如今,他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作为杨浦区聘任的首位“名人河长”第一天正式上岗。

9月21日,首位“名人河长”聘任仪式在杨树浦港河畔举行,同日,一支控江社区巡河志愿者队伍正式成立,现场发布了控江街道河长巡河体验路线。


“名人河长”履新

杨树浦是沪东地区主要河道之一,西北起于走马塘,东南入黄浦江,杨树浦港全长4.5公里,沿线分布着平凉、控江、江浦三个街道,而流经控江社区的这段河道长1.6公里。

“过去杨树浦港沿线分布着很多企业,河道污染严重,后来企业关停,河道定期清淤,水质逐步改善。”控江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伊华告诉记者,目前河道处在恢复和保养的关键阶段,管理部门定期巡河,一旦发现排污口马上进行执法和约谈,但同时也需要依靠民间力量来发现河道污染源。而“民间河长”的作用正在于此。

吕伟民家住在杨树浦港边上的华升新苑,2005年从同济大学退休后,他从同济新村搬到此地,家门口的这条河道伴随了他15年的退休生活。

“我今年80岁了,但总感觉自己才65!”老人精神矍铄,沿着河边走边说。“以前杨树浦港附近印染厂把红色蓝色的污水排进来,河水就变了色,现在这些企业都搬走了。从2010年开始,有船进来把河道里淤泥清出来,生态部门进行水质管理,河水便清澈了很多。”

“其实河道养护和道路养护,原理是相通的。”吕伟民是道路工程专家,他曾主持设计了1990年虹桥机场跑道改造,把水泥的刚性跑道变成沥青的柔性跑道,当时在全国是首例。“道路的养护不能依靠一个部门,要靠每个参与者来共同维护,河道也一样。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活在河边的人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每当看到有人坐成一排在河边钓鱼,吕伟民就会上去劝阻。“现在河道的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不适合钓鱼,因为河流中的鱼有洁净作用,对河道非常关键。”去年,吕伟民成为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获得者,成了控江社区里的“名人”,他觉得自己更有责任带领大家一起来守护城市生态。


“可阅读”的亲水岸线

沿河亲水平台,每走一步都能阅读到关于杨树浦港的老照片和故事。一条“杨树浦港水岸历史长廊”沿河而建,让市民在漫步河岸的过程中了解杨树浦港的历史。

杨浦的区名,最早就是源于杨树浦港。据《上海地名志》记载:“19世纪末叶后,人口增多,工商繁荣,‘杨树浦’遂逐渐成为区片名称,为使区片名和河流名有所区别,将河流‘杨树浦’,改称‘杨树浦港’。”

位于杨树浦港的高郎桥(又称长阳路桥)地区是沪东棉纺织工人的生活区。它以棉纺织工厂区为轴心,以女工职业群体为主体。工人们辛苦劳作之余聚集于此,生活的琐碎在此消磨,革命的思想在此碰撞,使这里成为沪东工人运动的摇篮。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树浦港主要承担外河黄浦江船只避风、行洪排涝功能,承接沿河居民生活污水,水环境污染严重。1999年,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环境,“两港”(杨树浦港与虹口港)截流工程启动,使杨树浦港污染源减少70%。同年,杨浦区政府建设兰州路滨河休闲街,利用河岸腹地同步建设兰馨广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临河漫步空间。

2018年,杨树浦港滨水空间样板段全线建成,打通了让人民“临河不见河”的高耸围墙。杨树浦港水岸环境不断提升,河道水质稳定在IV类以上,被评为上海市首届“最美河道”。

近年来,杨浦大力推动“全民治水”,不断激活基层治理活力。“企业河长”、“党员河长”、“校园河长”层出不穷,参与人群也越来越多元化。“此次名人河长的首聘,是杨浦区全民治水的再延伸、 再探索。” 杨浦区副区长、河长办主任徐建华说,希望通过“名人河长”的带动效应,深化完善河长制体系建设,引导全社会参与护水治水。

栏目主编:周楠
图片摄影:黄尖尖
视频采制:黄尖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