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专家建议:用税收杠杆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 | 申城贯彻科学家座谈会精神
分享至:
 (3)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20-09-18 07:03
摘要:国外先进经验表明,税收杠杆是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最有效工具。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上海乃至全国应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昨天采访了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在他们看来,未来5年,要构建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元化渠道,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要进一步改革科研人才计划,破解科研长期目标与中短期成果的矛盾,并适当增加一些人才计划的名额。

税收杠杆引导企业基础研究

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作为“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朱学彦副研究员介绍,近年来,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19年的占比达到8.0%左右,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然而,上海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十四五”期间,这一比例将超过10%。

除了提高投入总量,基础研究投入的结构优化也很重要。目前,上海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还很低,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如何引导企业更多地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朱学彦认为,应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元化渠道,引导鼓励企业出资,与政府设立联合计划支持基础研究,按企业出资额给予较高比例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研发费用补贴。“国外先进经验表明,税收杠杆是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最有效工具。”

多元化渠道还包括:通过税收杠杆,支持社会各界设立基础研究捐赠基金;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建立财政基础研究与创新贯通引导合作伙伴基金。后一种基金如果成立,有望加速原始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让“从0到1”的突破更快走完“从1到10”这个阶段。“上海的产业实力和商业环境都很强,完全有条件通过设立基金等方式,扶持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主任周磊教授说,“希望政府部门有所作为,推动产业界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进行合作。”

不能让“帽子”阻碍原始创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有关科研人才“帽子”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据周磊介绍,国家已出台一些改革政策,如“杰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与“长江学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互斥,科研人员不能同时申报这两项人才计划。然而他认为,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一些人才计划评估的是中短期科研成果,这与基础研究的长期目标存在一定矛盾。”周磊分析说,“优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评估的是38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些青年科学家的独立工作时间一般不长,想要评上“优青”,就得在短时间内取得可观的成果。这在客观上导致很多青年科学家不敢从事原始创新研究,因为原创研究周期长、风险高,38岁之前可能出不了重要成果,这样就评不上“优青”,进而影响到今后评“杰青”。因此,很多科学家为了申报“优青”选择做热门研究,这样风险小、容易出成果,但很可能与“从0到1”的突破无缘。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周磊表示,应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出发。主观上,广大科研人员要根据习总书记指示,“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对人才“帽子”不能过分追求。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学家应围绕原始创新设立长期目标,并据此设立一个个阶段的“小目标”。“优青”评估的是38岁之前的成果,科学家就要让这个阶段的“小目标”尽量符合其评价标准,但如果没评上,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自己的科研初心是长期目标。客观上,建议科研人才计划减少“名利诱惑”,可适当增加“优青”“杰青”等人才计划的名额,让更多科学家获得资助,以缓解竞争“惨烈”的现状和科学家的焦虑情绪,让他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前沿探索。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界的荣誉与利益关联太紧密。”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李卫东教授说,“一些人才‘帽子’的名利诱惑很大,对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有负面影响。希望通过改革减少一点诱惑,让大家‘轻装上阵’,更专注地瞄准一些问题,做长期研究。”

周磊还指出,在人才计划支持方面,海归和“土鳖”青年科学家存在不公平竞争问题,后者在科研早期阶段得不到很大支持。“近年来,国家和上海都出台政策,希望把优秀的博士后留在国内,但‘土鳖’和海归博士后还是没站在公平的起点上,这是我们人才政策不自洽的地方。”

加强工具研发和国际交流合作

基础研究的工具保障和国际环境也很重要。朱学彦调研发现,国际环境的变化,让上海一些实验室面临“断供”危机。实验试剂、实验仪器、科研软件、科学数据库、生物种质……过去,这些软硬件工具大多靠进口;而今,获取部分工具的难度大幅增加。怎么办?一系列基础研究功能模块的国产替代已提上议事日程。“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加强这一领域的研发投入,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保驾护航”。

“尽管全球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还是要加强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李卫东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为合作交流搭建了高端平台,上海可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与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等国际科学大奖获得者及其团队的交流,吸引他们来沪工作、生活,为上海的基础研究输入“最强大脑”。“技术有国界,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上海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氛围,让外国科学家愿意来上海发展。”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