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站起来、跳着舞的评弹演员,从传统书场走进大剧院,能让观众点赞吗?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20-09-16 21:50
摘要:首部评弹剧《医圣》探索全新打开方式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记得,评弹剧《医圣》开排在3月19日,“我们穿着大衣、皮夹克,戴着口罩开会,到8月19日《医圣》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刚好整整5个月。在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验下,上海评弹团一直思考国有院团的责任担当。”

《医圣》作为首部评弹剧,从传统书场走入剧场,有哪些经验值得思考?9月16日,上海文艺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探索新时代评弹的打开方式。

《医圣》由上海评弹团携手上海中医药学会打造,讲述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临危受命,出任长沙郡太守,带领全郡军民抗击瘟疫,功成身退后归隐山林著就《伤寒杂病论》,终成一代医圣。《医圣》有别于传统评弹作品,打破评弹表演中不注重舞台调度的传统定式,对“一桌二椅”进行格局的突破,将视听效果从演员身上延至舞台。

“当下科技高速发展,观众群不断细分,给评弹提出挑战。”高博文坦言,一开始没想到做评弹剧,“评弹属于曲艺范畴,加上剧,就和戏剧搭边。评弹演员都是‘轻度半身不遂患者’,坐在书台上,上半身弹唱表演游刃有余,但要站起走几步,就不知道手脚往哪里放了。我自己一直在思考,《医圣》要让演员动起来,还要扬长避短。”

剧组边做边摸索,以打造传得开、留得下、有新意的作品为目标。饰演百姓、青年医生、灾民等角色的青年演员承担更多“演”的任务,其中还有大段舞蹈动作,从上海京剧院请来老师孙伟做形体指导,“几乎脱了一层皮,痛苦并快乐着。”高博文强调,《医圣》内核还是“评弹”,而不是“评弹+剧”的生硬组合。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滕俊杰生在苏州,从小浸润在评弹氛围中。他看完《医圣》强烈感受到评弹属性,“要创新,但也不要丢掉评弹的根。”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赞扬《医圣》说表与舞台画面组合,让观众有满足感,“任何艺术探索都有价值。我们鼓励学生多去听听评弹,学习如何塑造人物心理、性格。”

“没有思路,就没有作为、没有地位。只有守正才能更好创新。”在上海市剧协副主席刘文国看来,《医圣》移步不离形,实现苏州方言“全覆盖”,蒋调、丽调、张调、严调中穿插节奏独特的评弹曲牌,如山歌调、剪剪花和道情调等。

近年来,上海评弹团《林徽因》《繁花》做过不同方面的尝试。《医圣》提出“评弹剧”概念,从理论思考向创作实践迈出一大步。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吴孝明对《林徽因》女演员穿旗袍还是戏服引发关注记忆犹新,他以中篇评弹这一艺术形式诞生为例,“有些观众起初不买账,但现在中篇评弹深受欢迎。评弹人主动求新求变求发展,随着时代变化带来概念变化,从静态、动态到活态,敢于变化更要善于变化。评弹变成评弹剧,一直在创新。”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认为,《医圣》文本唱词传统、形式创新,曲艺说唱与戏剧表演结合,增强演员综合能力与大局观,“实现从个体户到合作社,从上身运动到全身运动的变化。以作品为由头,增强年轻演员凝聚力。”

在读图时代,新观众耳朵不如老观众灵,为评弹剧创造了发挥空间。胡晓军说起当年海派京剧崛起,北方观众习惯听戏,而上海观众愿意多看,唱念做打结合。“评弹观众一分为二,评弹剧吸引小白进得去,坐得住。”

不少观众对《医圣》寄予期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希望这部充满活力与生气的作品能打磨成评弹团保留剧目。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感慨,在不断拓展创新时,反复提醒自己不要老化。

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韩陈青不回避争议:在发展当中会有不同看法,我们讲“热议”,热议有部分好的,有部分不好的,这些都很正常。热议中普及,普及才能发展。对此,吴孝明深有同感,“要做成话题。现在有了诗,还要和远方结合在一起。”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祖忠人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