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全球化危机中,上海如何成为一个“避风港”?
分享至:
 (25)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评论员 2020-09-08 07:18
摘要:【上海的变与不变②】探索更具“吸附力”的开放路径,打造富有核心竞争力的“小环境”。

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也是这座城市得以成就的基本品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开放为上海带来了各类要素资源,也带来了现代市场经济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放推动了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塑造了城市的核心功能;开放既让上海的硬实力快速提升,并且铸就了独特的城市精神。

任何时候——即便是外部环境充满阻力、风险挑战变数增多的时候,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不断追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都应当是上海发展的坚定取向。把上海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看,这个战略方针不会变。但同时,开放的内涵和重点正在发生变化,也倒逼我们因时而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质量。

上海的开放,有一个历史过程。从以“请进来”为主,大力引进境外资金、资源、项目、人才,到“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自身产品、企业不断走向海外,并为全国各地进军国际市场提供重要通道,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外开放的主要着力点在外资、外企、外贸,相对侧重于要素的集聚和交换。

要素集聚和交换,在今天依然重要。但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外部需求疲软、跨国公司近岸布局、供应链由全球化向区域化加速演变等新特征,也倒逼我们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探索更深层次的、更具吸附力的开放路径。

7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去年又有了以“特殊经济功能区”为核心定位的临港新片区。不断迭代升级的自贸区探索,核心是打造一片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这种制度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策变更,而是基于未来全球竞争合作趋势,努力形成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其着眼的不是一时一地的产出,而是为国家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开放测压探路,为国家更好参与全球治理作贡献。

上海的进一步扩大开放,也要基于这样的站位,更多争取和开展创制性的探索和压力测试,多提供首创性的制度范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制度性开放”。

集聚全球要素,也应基于这样的新语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不断增强全球要素配置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这就需要集聚高能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要素。我们需要聚焦发力,用有限资源引进标志性的外资项目、重点跨国企业,更要通过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制度效能的持续提升,在全球化遇挫的大环境下打造富有核心竞争力的“小环境”——有实打实的优质制度环境,就更有可能将重点跨国企业的供应链牢牢吸附在国内、根植在上海,让上海成为危机中让人安心、令人向往的“避风港”

与此同时,上海也要推动更高水平“走出去”,促进海外市场多元化发展,并通过自身的产业升级,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打破断供和脱钩。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上海要更好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平台优势,为全国和全球打开通道、提供高能级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成为不可替代的“战略链接”。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张驰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9月8日《解放日报》,原题为《打造更具吸附力的开放环境——论辩证把握当前上海面临的“变与不变”②》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