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阅读有助抗疫,疼痛也是好事?上海科技节“健康科学+说”亮点多
分享至:
 (1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侍佳妮 2020-08-27 19:40
摘要: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传递健康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令人捧腹之余,也发人深思。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社会对健康科普的关注迈上新高度。8月27日,在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科技节系列活动之一“健康科学+说”举办,活动邀请7位专家以Ted演讲形式,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传递健康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令人捧腹之余,也发人深思。

别信谣言,信循证医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崔松带来《健康问题医生怎么看》,教大家在信息爆炸、大数据推送时代,如何打破舒适区,甄别健康知识。从大航海时代的坏血病治疗实验,日本北海道的高血压发病率,讲到当代如何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崔松侃侃而谈,帮助观众理解循证医学,破除经验思维,避免落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在演讲最后,崔松谈起不久前自己作为病人的经历。他开刀摘除了右侧的甲状腺肿瘤,术后感到疼的却是左边,问台下观众这是为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回答:“切错了!”崔松笑道,他的主刀医生解释,这是“独门秘籍”,从患处对侧放置引流管,效果更好。崔松总结:“讲这个例子,是希望医学科普能够说明原理,让老百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科普什么病该吃什么药,该喝什么粥。”

崔松现场演讲

与崔松的主题相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的年轻外科医生姚乐,以翔实的医学知识和事实,有力反驳了吃啥补啥、酸碱体质、以形补形等流行的养生谣言,例如酸碱体质理论的创始人已经承认这个理论是凭空捏造。他还不时穿插几句欢乐吐槽,如“我科普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居然是我亲妈。”“如果科普工作者都能像微商一样勤奋,我们的科普工作会更好。”

疼痛损伤不可怕,及时治疗是关键

有时候疼痛也是一件好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郑拥军的演讲主题是“痛的领悟”。“呼吸、心跳、体温、心率这四大生命体征,代表我们活着,但这和植物人没有区别,区别在于感知疼痛,疼痛可谓第五大生命体征。”郑拥军表示,小于3个月的短期疼痛,标志着身体在完成自我修复,这是“好的疼痛”。而3个月以上、持续发作、不间断加强的慢性疼痛,就是“坏的疼痛”。

可惜的是,慢性疼痛在中国为普遍现象,有超过3亿人饱受折磨,发病率随年龄递增。但绝大多数慢性疼痛患者并没有主动求医的意识,而是任由自己陷入焦虑、抑郁情绪。郑拥军讲到一位带状疱疹后遗症患者,忍受剧烈的神经疼痛长达22年,“以为自己要将疼痛带进棺材”。而对症治疗和充分养护相结合,是缓解疼痛的核心精髓。

郑拥军现场演讲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戈允申,介绍了运动损伤。运动不仅是良好的休闲方式,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可以改善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也可能损伤人体。运动爱好者不妨做自己的医生,学会及时止损,只要及时治疗,运动损伤并不可怕。不过在恢复之后,有些患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敢再运动,这就需要患者重振信心,大胆回到运动场上。

看不见的“心理战疫”非常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席居哲带来《战疫“弹”心》,解释“心理弹性”概念,强调在医学战疫、科技战疫之外,心理战疫也非常重要。心理弹性是一种“摧而不垮,愈挫弥坚”的精神,具体表现为接纳变化、调节情绪、坚毅乐观、积极计划和行动等。

席居哲详细推荐了一些方法来保持和提高“心理弹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对负向情绪既不重视、也不抑制,还可调节饮食,多吃香蕉、巧克力等促进多巴胺分泌的食物,早睡早起,多阅读有益书籍,“当我们知道人生的艰难不能超越书本描述时,我们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孤独受难的神。”

席居哲现场演讲

此外,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周亭,科普了急救方面的知识,讲解急救“九连击”,鼓励大家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郑璇,讲述了精准营养在前瞻性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我们有非常好的膳食指南标准,但是林黛玉和张飞吃得能一样吗?”郑璇表示,吃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代谢结果并不相同。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科学等技术相结合,精准营养有望实现为每位患者个性化推荐饮食方案。

栏目主编:黄海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