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闻玉梅院士:疫苗不是万能的,我们还需要一座“堡垒”
分享至:
 (12)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闻玉梅(陈俊珺 整理) 2020-08-21 09:19
摘要:中国文化在我们心中。

8月12日下午,在2020上海书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第77届文化讲坛上,中国工程院院院士闻玉梅以“中国文化在我们心中”发表了如下演讲。


闻玉梅 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病毒学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上海市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专家委员会主任。

闻玉梅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父亲闻亦传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的堂兄。

今年86岁的闻玉梅与病毒打了一辈子交道。面对重大疫情,她多次以身涉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闻玉梅所在的实验室第一时间分离出上海首株新冠病毒毒株,在国际上率先发表“新冠恢复期患者未测及抗体”等重要科研成果。她受邀出席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解答市民最关切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疑问。她还与十一位院士联合向上海市民发出了一份倡议书。倡议书上写道:“这是一次考验,需要我们并肩承受;这是一场硬仗,需要我们携手作战。


知难而进、转危为机、同舟共济

首先感谢《解放日报》邀请我参加今天这样一个很值得纪念的论坛。今天我想谈一谈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我的一些体会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想法。

目前我们国家在抗击疫情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首先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领导。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全国有300多个医疗队、4万余人奔赴湖北,他们都是自己报名去的,真的很不容易,有些人是正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报名参加了医疗队。医务人员的忘我投入是我们能够坚守、能够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这也离不开科技的大力支持。我们国家能够做大规模的检测,检测出新冠肺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这是科技的力量。在分离病毒、找抗体、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公共卫生策略的过程中,广大的科技人员、医护人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全社会各行各业也都参与其中,由企业捐赠的款项达到40多亿元,支援武汉的物品有500多万件。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在我们心中。

我们来看看中国文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知难而进。我们有许多古老的神话讲的就是怎么为人民奉献的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火神和水神打仗,天要掉下来了,女娲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用红宝石补天。在后羿射日的传说中,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徐悲鸿先生还为此画过画。在过往的许多疫情、地震、抗洪救灾中,知难而进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是转危为机。中国文化很有意思,我们的名词就能体现辩证思维。“危机”这个词意味着有危险,也有机遇,但是英语中的Crisis,只有危,没有机。

在这次的疫情危机中,我们的健康科普非常广泛,大家都很重视锻炼身体、预防疾病。网络的普及和使用,也比以前充分得多。现在很多会议都通过网络召开,国际交流也是通过网络,此外还有非接触型的企业也得到了发展。

疫情对医药卫生的教育和科研也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特别高兴地看到一个消息,今年各个省市报考医学和卫生专业人数最多的是湖北省,说明大家对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的关注和需求提高了。另外一点就是对人文精神的推动。过去,医生和病人互相有一些不信任,有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在疫情中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这些就是危当中的机。

三是同舟共济。同舟共济这个故事来源于春秋战国。吴国和越国是死对头,有一次吴国人和越国人坐在同一条船上,互相怒目而视。船遇到了狂风骤雨,他们为了保住性命,互相救助,合力稳定船身,抗击风雨,终于安全抵达目的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很早就向世界提供了新冠肺炎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给大家尽早研制疫苗提供基础。有一些国家原本对我们不是很友好,但我们还是把物资运给他们,我们以宽广的胸怀同舟共济。

6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了三期临床

那我们来看看今后应该怎么做。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中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唐太宗曾说:“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意思是病好了,我们要防止它复发。魏徵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那么我们居安思危要考虑些什么?

第一,我们要了解国内外的疫情动态,及时了解国外的情况。

第二,研究毒种的变异。新冠肺炎病毒的变异确实是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重视,正在分离一些国外回来的患者携带的病毒,进行研究。

第三,认识临床症状的多样化。新冠肺炎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症状,是以前没有认识到的。除了呼吸系统,还涉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等,这些多元的表现,我们不能忽视。  

第四,知道疫苗的可及性与实用性。现在大家最希望的就是疫苗能够遏制疫情。我们国家最擅长研制的是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就是把完整的病毒灭活、杀死。现在国际上有6个新冠病毒疫苗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其中有两个是中国的灭活病毒疫苗。此外,由陈薇院士牵头的腺病毒为载体的新冠疫苗也进入了三期临床,这是一个利用腺病毒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的疫苗。对于其他重组表达S蛋白疫苗,我们国家正在研发S二聚体的重组蛋白疫苗。另外一类则是核酸疫苗,DNA、mRNA疫苗。

我们要把疫苗做成,必须要经过三期临床研究。一期临床是为了检验疫苗的安全性,二期临床是检验疫苗的安全性加有效性,三期临床则必须要在疾病流行的地方去做,考核疫苗的预防效果。三期临床不是一定都能成功,也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成功的。

第五,关注其他急性传染病。现在我们知道除了新冠病毒,美国还有军团菌病。一些大楼水箱由于长久不用,里面积了水,就出现了军团菌。为什么叫军团菌?因为当时美国军团在聚会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症状,这种病很严重。

打造堡垒式的研究机构和新型体系

中国今后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有堡垒式的研究机构和新型体系的建立。法国、德国、日本的一些知名研究机构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店”,而我们国家缺乏一个持续支持的堡垒式的研究机构。

我们国家还缺少高致病性微生物的信息库和资源库。由于我们现在的资源不完整,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的资源是零散的,不够完善,很多信息需要和国外比对。所以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和资源库,这种资源库美国有、日本有、欧盟有,我们中国也需要有。

加强科技的研究和转化。疫苗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产生抗体,但是没有疫苗是万万不可以的。我们对疫苗应该要有一个辩证的看法。

此外,我们还要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率、新型的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到公卫,完整的防病治病的体系。这是中国今后要做的,也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体系,如果能做到,就能对大家进行很好的保护。

归根到底,我们中国的文化不仅仅是战胜疫情的武器,而且是我们建设祖国的“中华神器”,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中国文化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是富有哲理的,以人为本的。中国的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它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基础。

在抗疫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始终在我们所有全体人民心中,包括医务人员,包括在里弄、海关的基层疾控人员的心中。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温,不断地领悟中国文化的优秀内涵。我们必须吸取中国文化中优秀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指导我们前进。中国文化都在我们心中,它是让我们可以为中国奉献一切的精神基础。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陈俊珺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