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900万粉丝刑法“男神”罗翔:我很快就会走下这个舞台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20-08-17 15:38
摘要:“在自己看重的立场不要附着不加边际的价值,要拥抱一种多元主义的智慧。”

罗翔讲话,语调四平八稳,手机自带的录音软件,指针颤动上下不超过1厘米;语速也不疾不徐,一分钟238个字,比播音员稍慢,快过会场发言。

但他说话时,“对怀疑本身的怀疑就是确信”这样拗口的句子张口就来,旁征博引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讲到莎士比亚。最“平易近人”的一次引语来自电影《无问西东》:“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

在很多粉丝眼中,这正是他区别于一般大学老师之处:专业之中,贯穿着对人生的反省与悲悯——迷惘而浮躁的年轻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安静的指引”。

这样的“男神”,竟然“下凡”写了一部法律通俗读物《刑法学讲义》。8月15日,《刑法学讲义》在上海书展上首发签售,全国各地的读者顶着橙色高温,捂着口罩,排满等待区。

有人找他签名,请他写下曾在很多场合被提起的那句“做法治之光”。

有人称赞他就是“法治之光”。他特意强调:“只是微光”。

罗翔首次出现在上海书展

要有狐狸式的智慧,而不是刺猬式的“杠精思维”

“甲驾驶小汽车不慎撞击孕妇乙,致使离预产期还有20余日的乙受伤并剖宫产,婴儿经过5天治疗后死亡。”

——甲的行为属于肇事致人死亡还是致人重伤?

这样的案例如若现在发生,一定会上微博热搜。这本厚厚的《刑法学讲义》,就是从这些人人都想说、似乎也能说几句的案例入手释法,读起来毫不晦涩——一如书中所言,这是“一本写给非专业人士的法律书籍”,甚至有粉丝形容,“男神”是在“降维普法”。

《刑法学讲义》是一本普及类读物

写这样一本普及类读物,罗翔表示首先是希望向公众“传递刑法知识”:“告诉大家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事情一做就构成犯罪了。”

但他也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法治精神。“很多人谈到刑法就认为是惩治犯罪,‘刑’字就是‘开刀’嘛。但刑法不止要惩罚犯罪,还要限制惩罚犯罪的权力本身,而这恰恰就是法治的要义——一切刑罚权力受法律的约束。”

书中所列诸多案例,都和这起交通肇事案一样,无论怎么判,都必然引发网络“口水战”。

“当网友对案件表达愤怒时,这种情绪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如果不再愤怒,正义就没有它所依靠的民意基础。”罗翔说,但人类任何情感都需要节制,民意的愤怒同样要节制。“作为法律工作者,我非常看重程序正义。因为我们相信世界有正义,但因为人类认识的有限性,我们不可能保证绝对的正义。如果无视程序而追求所谓的‘绝对正义’,有可能对正义造成摧毁性的打击。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入人间地狱。”

在他看来,法治的精神是一种“双面不讨好的精神”:一方面它要对权力保持警惕,希望一切刑罚权力受法律约束;另一方面它也要对沸腾的民意进行约束,让沸腾的民意在有序范围内通行。“法治精神的‘双面不讨好’,恰恰是它的使命。”

这也是他推出这本书的第三个愿望:希望非法律专业的读者阅读时,能从那些案例中延伸思考,“有狐狸式的智慧,而不是刺猬式的‘杠精思维’。在自己看重的立场不要附着不加边际的价值,要拥抱一种多元主义的智慧。

尽管在B站爆红,被称为“让900万年轻人沉迷刑法”,但罗翔自己喜欢的获取知识方式,仍然是阅读。“文字的传递和视频的传递不一样,视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我片面地传递知识。但是书籍能更好地进行对话,阅读时能停下来思考。”

他觉得:“只要人类文明存续,书籍就不会消亡。”

接受正义的“有限”,正视自己的“无知”

和大多数热衷“蹭热点”的“网红”不同,罗翔极少对正在发生的刑事案件进行评论。但不久之前,他放出一段12分钟的视频,主动谈起日前备受关注的张玉环案。有粉丝看完留下四个字——“荡气回肠”。

罗翔谈张玉环案的视频在B站上播放了500余万次

“公平正义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自己假设的?我想2000多年前柏拉图已经非常完美地告诉我们,正义是存在的。”罗翔说,这个世界有太多遗憾,让人思考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正义”,“一个理想主义者碰到挫折时,很容易变成一个犬儒主义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如果法律把公平正义当做是一种假设,一定会导致法律技术主义。”

所谓法律技术主义,就是把法律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可以实现任何目的,可以用所谓的技术论证,来为一切命题寻找依据;可以倨傲地以专业人士的意见,拒绝倾听民众的质疑。”罗翔引用甘地“毁灭人类的七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没有对错的知识’。”

我们能不能接受,司法正义必然是‘有限的正义’,我们不可能达成‘完美的正义’。”罗翔说,关键是通过对程序正义的认同克制对实体正义的追求,“如果能接受程序正义并成为内心的一种自觉,很多问题可能迎刃而解。”

书展上,有学医的粉丝“表态”,因为看了罗翔的视频,打算“弃医从法”。

“如果这样做,别恨我。”罗翔笑着说“所有的选择一定会后悔”,因为所有选择“都不可能是充分理性的选择”。“但你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勇敢承担选择的后果。”

他不讳言中国确实需要大量的法治人才,“法治实现是中国走向真正复兴是重要条件。”但他认为,现在缺的不是“懂法律技术的人”,而是真正认同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以法治为信念和使命的人

全国各地的读者赶来参加新书签售会

在书中,罗翔写下这样一句话——“用良知去驾驭我们之所学,而不要因所学蒙蔽我们的良知。”

“法治的精神时刻提醒人的有限性。”罗翔多次引用苏格拉底的话:“为什么神谕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因为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无知。”

这或许是罗翔很少点评热点事件的原因——“人在某个方面取得了成就,总想跳出自己的专业染指其他方面——我研究刑法多年,越研究越觉得自己无知,更不要说刑法之外的领域。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提醒,因为人很容易虚荣。”

午后的阳光洒进房间,灰尘在光线中起舞。罗翔指着阳光说:“人的缺点就像房间里的灰尘,乍看很干净,但阳光一照就无所遁形。到我这个年纪,人们说‘四十不惑’,其实就是确信自己很多方面的‘有限’——你的知识是有限的,你的体力是有限的,你的头发也是有限的。”

笑声中,他又感叹了一句:“太有限了”。

我走下舞台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了

“走红”之后,很多人问过罗翔,“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你的刑法课?那么冷门。”

思来想去,罗翔觉得“唯一的解释”,是因为刑法同样可以承载对智慧的追求。“所有学科在根源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追寻智慧。苏格拉底说学习是一种回忆,我想人都有‘原初设计’,如果刑法学拨动了你对公平正义的原始渴望,大家就会接受和关注这些知识。”

对于外界加诸的众多名号,罗翔颇为淡然。“人有很多的角色,我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然后我是一个老师,现在又意外地成了一个‘UP主’‘网红’。但人还是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知道自己的本分。我的社会角色最重要的本分是一个老师,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协调好其他的身份,那当然很好。”

“我相信有一天我肯定要从容地接受自己走下这个舞台,而且我估计这一天不会太久。天天在舞台上聚光灯照射着,把这一切看成你应得的,那你以后会‘死’得很惨。

“人类所有的伟大的经典不断地告诉我们,人不能虚无,人要从虚荣的空气中走向大地。”罗翔以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为反例:“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笨拙的怜人,登场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要克服这种虚无,罗翔建议——跟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超越肤浅;真正走入人群中,帮助那些最应该帮助的人;爱生活而不是爱生活的意义,关注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这也是罗翔强调自己不过是“法治微光”的缘由:“每一个职业都能承载对善的追求,无论身居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可以成为法治的微光。并不一定要影响千千万万的人,只要在一个个案中帮助一个人,那就是法治社会的一点微光。”

“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每天起床,一呼一吸,每天晚上,安然入睡。”

有人问他:“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与罗翔作别,书展外的车站,有位年轻人捧着《刑法学讲义》,边角贴上几处便签。他轻轻地哼着歌——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果麦文化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