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李霄峰:所有片子都在等待疫情后的阳光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2020-08-01 14:21
摘要:不少人笑说:“李霄峰又来了。”

2020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形容为“吹响的号角”。

今年如此特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考验着这场文化盛会。今年其实也很普通,每一年都是一次再出发。

我们挑选了几位青年导演,讲述他们与电影节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好平台为他们带来的圆梦之旅。



李霄峰出生于1978年。

那一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个体的成长,伴随着物质生活不断充裕、精神文化不断丰富。

身处其中,他想用电影进行思考。

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结缘很早。十多年前,电影节创投单元没有今天这般火爆,策展人在圈内不停打听,主动向李霄峰邀约。

他特地为电影节写了一个剧本,当时名叫《追·踪》。最初的梗从“两个亲兄弟的追逃生涯”开始,挖掘出交换杀人的情节,直到形成故事。由于对路演完全没有概念,准备不足,那次演讲表现并不出彩。

几年后,李霄峰买下了《少女哪吒》的小说版权,更加充分地进行准备,第二次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这一次,他一举拿下创投单元最具创意项目奖。

李霄峰记得,当时有一位评委专门跑来对他说:“无论如何,你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电影。”如今再来品读这句话,李霄峰理解为:创作态度很重要,不要有太多欲望,纯粹一点。

处女作《少女哪吒》由此顺风顺水地开拍了。20137月立项、同年9月出第二稿、20144月开机、6月拍完、同年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等,一路拿奖,仿佛踩了风火轮,其间还得到上海相关文化基金的资助。

而《追·踪》一直难产。10年过去了,剧本已改到第10稿。

在此期间,他去公安系统实地调研、编撰剧本、融资、筹备、面试演员、拍摄、制作、电影节巡回放映、修改、线上发行。10年,演员、主创、各个生产环节的电影工作者,和流逝的时间一起完成了这部电影

此后,《追·踪》改名为《灰烬重生》,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中日新片展。威尼斯电影节前主席马克·穆勒评价说:“可以用一部类型片来表达一个很私人的观点或者表现一大段历史。”

但李霄峰不认为自己做的是犯罪类型片。

今年,他带着执导的第3部电影《风平浪静》又一次来到电影节,入围金爵奖官方入选。影片第一版简介如此写道:

15年前的一次意外,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宋浩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原本的人生轨迹。15年后,他回到家乡,一切仿佛都已风平浪静。他决定揭开那个15年来不敢触碰的伤疤……

这一版介绍其实隐去了15年前的杀人案,隐去了与犯罪有关的各种字眼,似乎也表达出导演的态度。“我先被故事情感打动。《追·踪》也好,《风平浪静》也好,我心里把它们视为伦理片,而不是探讨犯罪本身。”

《风平浪静》中多处本可设下悬疑伏笔的地方,已经明明白白交代给观众。观影动机是人物的情感选择,而不是案子本身。最终目的是探索人心的变化,什么是真,是善,是美,什么需要躬身自省。

李霄峰一直强调,电影是一个集体拍摄、制作的产物。他说:“导演是一个合成的岗位。我喜欢用‘岗位’这个词儿。”

上海导演郑大圣说过一句话:电影是制造业。李霄峰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至今都会拿来说。

他提到《风平浪静》的监制黄渤,在剧本创作阶段就提供了非常多的建议,片场经验丰富,各方面都让李霄峰受益良多。制片人顿河则让自己身为导演拍得十分轻松,什么杂事都不用管,细致到剧组吃饭必有桌椅,演员们可以坐下好好吃

比较特别的是,《风平浪静》的后期制作恰逢疫情期间。他回老家合肥休息了2个月后才开工。此时,所有片子都在等待疫情后的阳光,直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吹响了号角。

这一次,李霄峰形容自己,有点像10年前最初的时候,抱着最低的心态前来报名,对结果没有任何预期。

在本届电影节亮相时,不少人笑说:“李霄峰又来了。”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老朋友,他喜欢上海,甚至看到有人穿着睡衣遛狗,觉得是因为“市民对这座城市有信赖感,城市能提供一个让人放松的空间”。

而最终,他也期待着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及上海这座城市,能为电影工业作出更大贡献。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