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沈柏用:若肿瘤不再需要开刀,外科医生何去何从?沪成立华亭书院传承外科精神
分享至:
 (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20-07-23 20:18
摘要:“以往大家对外科医生的印象都是潇洒的,许多外科医生也似乎有着天然的自豪感、优越感。但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疾病发展、治疗模式的改变,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的革新,外科医生的作用在弱化。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

如果有朝一日,肿瘤治疗不再像今时今日一样依仗外科医生手中的这把刀,外科学将面临怎样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不断深入,若自动机器人手术像自动驾驶一样慢慢走入大众视野,外科医生又将面临怎样的冲击?

“以往大家对外科医生的印象都是潇洒的,许多外科医生也似乎有着天然的自豪感、优越感。但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疾病发展、治疗模式的改变,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的革新,外科医生的作用在弱化。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

今天,在上海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首次举办的“华亭书院系列学术活动”上,第10届普外科专科分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向年轻的外科医生们抛出了一连串引人深思的话题。

“可以说,目前的外科医生即将成为‘最后的贵族’,我们如何守住外科殿堂,让外科学的精神能在充满变革的时代被传承、延续,是青年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历史命题。”沈柏用说。

疾病认知、人工智能、治疗技术正在颠覆外科学

“以前,我们有如傅培彬、林言箴等诸多外科学大师,为何近年来,大师越来越少?”沈柏用坦言,或许,外科学即将迎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医学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让我们不难察觉,以前有能开肝、胆、胰、脾、胃、肠的外科医生,但如今大家越发专科化。我想,未来,学科概念还将进一步淡化,变成以疾病为核心从而整合诊疗技术和手段的就医模式,每个学科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沈柏用说,就以胰腺癌为例,“未来或许将出现胰腺癌病区,而非胰腺外科病区。病区内,除了外科医生,将包含肿瘤科、放疗科、介入科等各相关科室。我们知道,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只有20%,其余还有约四成可先进行放化疗再手术,外科医生不再是治疗癌症的‘英雄’,只是一个环节。”

除了医学对于疾病本身认知的变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在改变外科学。“如今AI诊断胸片已不罕见,系统通过学习一万张胸片,可帮助医生进行肺癌筛查评估;那么,机器通过学习一万台手术,是否也会一定程度替代外科医生的工作呢?这一天在不远的将来势必会到来。”沈柏用说。而更大的冲击或许仍来自肿瘤治疗方式的迭代——靶向药、基因修饰等方式已经在改变医者对于癌症的认知,“或许有朝一日,肿瘤不再需要被切除。”

未来青年外科医生应具备四大素质

那么,如今和未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外科医生?在转型的时代洪流中,上海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向青年医生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分会成立“华亭书院”,“华亭二字来自于华亭广厦之意,就像外科宫殿,我们希望青年一代能从中汲取专业知识技术的同时,也能传承外科学的人文精神。”沈柏用谈起命名时如此说道。

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华亭书院主要将承担4大任务,“第一,理解外科大师的精神;第二,学习医学人文精神,不应只看到器官,而对患者整体有尊重;第三,学习全球领先理念与技术;第四,成为青年外科医生吐露成长的烦恼、困惑等的谈心家园。”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分会将每月邀请3位讲者开一次课,在线面向全市乃至全国外科医生开放,“我们希望较少关注技术性问题,更多关注公共外科问题,引发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新任主委,在沈柏用看来,未来的外科医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第一,需要对人体解剖有更精细的了解;第二,对外科技术,包括围手术期管理等基本功也要扎实掌握;第三,结合现代外科理念,手术并非做得越大越好,而是要学会与其他团队合作,以最恰当的手段治病;第四,主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和改变,有不断创新术式的活力。”

“机器不会疲劳,但机器无法表达医生对患者的关爱、对疾病的预判。”沈柏用说,希望更多优秀青年外科医生能守住外科学的“华美宫殿”,从而搭建中国普外科专科医生的全方位培训体系,提高普外科转化医学和临床多中心研究的沟通和协作水平,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在外科发展上贡献中国力量。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