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体现了哪三大逻辑的有机统一
分享至:
 (3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中起 2020-07-20 06:34
摘要:人民城市的战略定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制度实质…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要求上海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0年6月23日,上海市委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指出要更加自觉地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上海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切实将人民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转化为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务实行动。

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与战略定位,既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也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制度要求,更是聚焦人民群众需求体现包容共生的城市文化品格,人民城市的重要论述与战略定位,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的宗旨、主体、重心、目标,深刻阐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向,体现了历史、制度与文化逻辑的高度有机统一。

从历史逻辑看,人民城市的战略定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建设关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的立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体现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这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为此,人民城市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将城市建设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聚焦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社区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坚实支撑和稳固底盘。

从制度逻辑看,人民城市的战略定位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制度实质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被实践证明符合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世界超大城市的代表,为此需要把握人民城市的“生命体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把握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打造超大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强化人民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强调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由此,必须坚持城市建设中的党建统领,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牵引,更大力度推动部门职能整合、业务流程重塑、体制机制优化,以绣花般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不断畅通渠道平台、完善协商民主、加强基层治理,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城市共治自治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更好强化街镇、社区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激活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不断丰富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实践。

从文化的逻辑看,人民城市的战略定位体现了超大城市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强调:“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

现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创造财富、宜居宜业的物质与文化空间。一个城市不仅是经济的功能,文化的功能也是城市的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开放包容已经成为超大城市文化和管理文明的重要尺度,不同城市人群生活的和谐度和幸福感,是检验一个城市现代性、包容性和人文性的重要标准。为此,必须把握人民城市的战略使命,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把做优做强城市核心功能作为主攻方向,面向全球拓展功能,面向未来塑造功能,面向基础夯实功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十一届上海市委九次全会提出要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将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作为改进城市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城市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各环节各方面,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提供更多的机遇成就每个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努力为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提供用武之地、打开成功之门。

超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着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打造人才高地,需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生态,更好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使五湖四海的人们向往这座城市、汇聚到这座城市,在成就梦想的同时共建有温度的城市,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在新时代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让城市建设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让城市治理效能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强上。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既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也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制度要求,更是聚焦人民群众需求体现包容共生的城市文化品格,人民城市的重要论述与战略定位,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的宗旨、主体、重心、目标,深刻阐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向,体现了历史、制度与文化逻辑的高度有机统一。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