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海社科院杨雄:给“教育焦虑”支招,家长要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森 2020-06-20 14:48
摘要:无论何时,父母始终应该与孩子保持良性互动,坚持成为与他们并肩而行的朋友。

新冠病毒侵袭的身体可以计数,受疫情冲击的心灵难以计数。

不久前,联合国发出提醒: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引发一场重大的心理健康危机”。世卫组织心理健康与药物使用部主任德沃拉·克斯特尔说,围绕这场疫情的隔离、恐惧、不确定性和经济动荡都会导致心理困扰,“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和福祉受到这场危机的严重影响,急需引起重视。”

在不断变动的情境下,我们该如何自处,越过“焦虑”这座山?面对最敏感细腻的孩子,家长如何做他们最强大的后盾,与他们共同成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前所长、研究员、“上海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创办人杨雄,分享了他的思考与求解之道——

上观新闻:不知从何时开始,焦虑的家长越来越多。比如,近期中小学生回归课堂,很多家长就陷入了一种要“交卷”的压力和焦虑。您能够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吗?

杨雄:我研究的是青年社会学、社会治理与社会调查研究、独生子女与家庭教育,自己又是一名独生子女的父亲,非常能理解今天这批年轻父母的压力和焦虑。

一方面,这批父母出生、成长于和平年代,作为改革开放和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全民化的受益者,他们大都相信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的学业很是看重,也充满期待。另一方面,随着青年一代初婚年龄普遍延后,如今很多父母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事业两头夹击”的人生奋斗期,多重压力之下,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时又理不清头绪,就特别容易感到无力或焦虑。

但严格来说,很多困惑的发生与加重,源于家庭教育问题与社会转型期时代课题的综合叠加。家长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切勿因为问题丛生就责怪自己或给自己施压。接纳现实、积极适应、调整预期,是很多困惑、压力迎刃而解的第一步。

上观新闻:在您看来,如今这批父母遇到的教育挑战,哪些是他们的父辈未曾遇到的?

杨雄:在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分离的。工业化进程需要依靠学校训练来推动,经受了学校专门训练以后的人一般都能找到工作。但今天,我们的社会已全面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开始融合,两者的边界和分工不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因为信息化水平、课外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学生不在学校里也能接受教育。这样一来,学校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下降了,教师之于知识传授的权威性下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一不可避免的时代大势下,一方面,家校融合、家校合作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这一次的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提前预演了上述时代趋势的发生。当孩子们在家学习的时间占了主要部分,家庭内部的养成教育、习惯教育,便成了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关键要素。

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些平日里养成教育做得好的,注重习惯、自觉性和内驱力培养的,亲子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家庭,一般都会平顺度过这段特殊时期;反之,亲子沟通上的潜在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家庭矛盾易发。

如果我们的家庭不能对此做好积极准备,其带来的问题恐怕是长期的、艰巨的。

上观新闻:孩子们面临的考验不止存在于卷面,更存在于生活、生存的方方面面。

杨雄:没错。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最近,因为疫情,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素养的养成,国家层面也开始关注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很积极的信号。

过去二三十年,基础教育获得了长足进步,但囿于各种局限性,教学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主要偏重于对学业精英的选拔、对学业完成度的考核,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标准和培养目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会更好地携手,把国家未来接班人更多往“生活强者”的方向培养。

上观新闻:疫情发生后,一些家长感觉压力很大:以前,只要管好孩子的学习就好了。疫情一来,一下子要兼顾的问题很多,不知如何下手。对于这方面的焦虑,您有无疏通、化解之道?

杨雄:首先,必须强调,今天做家长确实更难了,但家长是帮助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为了更好地为孩子引路,自己一定要坚持学习。

这里所说的学习,一种是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学会甄别,学会学以致用;一种是和孩子一起在实践中共同成长、提高。

其次,我觉得父母还是要降低期望。很多家长之所以忙不过来、觉得压力大,是因为你给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目标都设立了很高的标准。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少子化趋势,很多家长把自己有限的资源和注意力集中投入到一两个孩子身上,精心呵护、养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当然会希望孩子学习、生活、体育、劳动、社会交往样样强。这个愿望本身不错,也可以理解,但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就有点行不通了。且不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有个性化的需求和喜好。我们自己都无法成为完美的大人,何必苛求孩子样样精干、事事尽力?

大部分孩子属于普通的大多数,期望太高会给孩子增添不必要的压力。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觉得给孩子压力,但传递到心思细腻敏锐的孩子身上,已是不可承受之重。

再则,我个人感到,家长们在评判孩子成长的标准上,不妨更多元一些,包容度更大一点。

人的发展是多面的、多样化的。不仅我们自己作为成年人,看待生活时采用的评判标准要多元、平衡、辩证,在与孩子们一起看世界时,也要帮助他们看到生活的多面,鼓励他们拥有更宽广的生活选择。孩子们可以接纳的生活变量多了,遇到难题时的弹性和韧性也会增强。从长期来看,这也有利于他们整个身心健康的发展。

尤其是,我们这个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孩子们不时会接触到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现象,有些会让他们好奇,产生求知的欲望,有些会让他们产生不解与困惑。无论何时,父母始终应该与孩子保持良性互动,坚持成为与他们并肩而行的朋友,成为为他们守候的倾听者、理解者、支持者,帮助他们更放心、坦然地去面对世界、探索未知。


杨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妇儿工委智库咨询专家、十三届上海市政协社会法治委员会副主任等。

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社会治理与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思潮与青年文化、独生子女与家庭教育。出版论著:《巨变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中的中国青年》《社会阶层新构成》《网络时代与社会管理》《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青春与性》《激情与理性: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激进主义思潮研究》等,主编《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上海民生民意报告》(主编)等。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