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丨亲历者屠光绍说
分享至:
 (34)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煜 2020-06-18 13:50
摘要: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否寻找到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一个人能够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属幸运。而我却能在这么长时间里,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身份来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真是荣幸之至。”

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前夕,在一间藏满金融学教学书籍的小型图书馆内,屠光绍回忆起过去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动情地说。 

从1997年来到黄浦江畔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总经理,后成为分管财政、金融的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再到如今转型为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的大部分工作经历都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密不可分。“虽然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已近30年,而且不断持续推进,但发展最快的还是最近这几年。”屠光绍说。

11年前的2009年4月份,国务院发布19号文件,提出“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战略有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作为亲历者,屠光绍认为,这份文件的发布非常重要,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屠光绍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

国家战略有了具体部署和安排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国务院19号文件为什么这么重要?

屠光绍:因为这份文件第一次给“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样一个国家战略,做了具体部署和安排。而有了部署和安排,战略落地才有抓手。根据国务院19号文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总的原则、具体任务都有了详细部署,而且还建立了国家层面的推进协调机制。后面大家也看到,它对近11年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其实上海最早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为什么到了2009年才有了国务院19号文件这样一个战略部署?

屠光绍:从当时的大背景看,是“国际、国内和上海”三个维度“共振”的结果。通俗地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三方面都提出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08年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根据后来的研究分析,08年金融危机是经济失衡的表现。其中一个失衡的表现是,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在全球金融市场当中,比如货币体系、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却依然很小。为了让金融领域能够更多反映新兴经济体的诉求,我们觉得,上海需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因为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实际上是代表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成长力量。所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需求,并且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种需求更突出了。 

从国内看,当时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又需要金融体系来支撑。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需优化完善,服务效率和能力需提升,比如直接融资比例低,金融市场广度深度不够等。因此,中国到了一个需要通过改革和开放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的阶段,以更好地支持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所以从国家角度看,也有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

最后从上海自身看,这座城市也走到转型升级的阶段。因为经过多年发展,上海的商务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容量不再允许上海一直发展一般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既难以为继,也不再有竞争力。所以,现实情况要求上海必须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且在全国要有引领作用。在现代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融业,并且好的金融业还能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所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上海这座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如何实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国际上评价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很多,您认为上海要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屠光绍:从我个人研究的角度看,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金融中心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金融资源的集聚和辐射释放功能的良性循环,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率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与持续发展的有效互动。

金融中心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即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又为经济发展体供支撑,这个特征体现的是金融必须为经济服务。

金融资源的集聚和辐射释放功能的良性循环,是指金融中心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集聚和辐射进行资源配置,发挥其中心的功能。这个特征体现的是开放,如果是国际金融中心,要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配置。

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率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指金融中心必须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大不一定强,还要看你的质量和效率。这个特征体现的是金融中心的全球竞争力。

生态环境与持续发展的有效互动,是指一时的繁荣相对容易,长期发展更具挑战,这就取决于金融中心的生态环境。这个特征体现的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状态。

四个特征简言之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开放,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根据国务院19号文件,上海今年要初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对于初步建成,上海应该实现哪些目标?

屠光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可以用“1+4+1”来概括。

第一个“1”是指总体目标,即国务院19号文件提出的“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的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中间的“4”是指四个体系目标。第一个体系是金融市场体系,即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和效率的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第二个体系是金融机构体系,即形成一个各类金融机构齐全,中外金融机构都能能共同参与、平衡发展的机构体系。第三个是金融人才体系,即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金融人才体系。第四个是金融法制法规体系,即形成满足金融中心发展需要的法制法规体系。

最后一个“1”是指要为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所以从“1+4+1”这个方面看,截至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务院19号文件所提出的目标,有些方面甚至还有所超越。这已经从伦敦金融城对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新排名上得到体现,上海金融中心已经从长期排名第五上升到第四,这是国际标准。但如果从长期来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按照四个基本特征制定更长远的目标。

上海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有何独特之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这么多年来,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否寻找到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屠光绍: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发展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靠改革和开放“双轮驱动”。改革就是要破除很多不适应、不利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旧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是为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会为发展提供更多活力。而开放则是让金融中心利用更多的国际资源。 

第二个路径是靠市场和政府的“双擎引领”。市场肯定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如果推动得当,则可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第三个路径是靠经济和科技的“双翼发力”。经济对金融中心的支撑是基础性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有金融科技,如果把这个“生产力”用好了,则可以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运行和发展效率。

第四个路径是靠合作共赢的“双重任务”。因为上海市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发展时间段,所以要多向成熟金融中心借鉴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与它们合作竞争互动。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下一站在哪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未来,上海还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屠光绍:从建设目标来讲,首先还是要继续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其实从全球看,各大金融中心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中心、本币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这三者的相互作用,这三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所以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的定位很清晰,就是服务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金融中心。 

第二个方面,上海建设的金融中心要以金融市场为核心。而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最核心的又是资本市场,它的发达程度代表了中国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其中,还需要继续改革和完善的就是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提高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比如现在正在做的注册制就是最核心的一项改革,解放了资本市场的生产力,希望未来还有更多这样的改革。 

第三个方面是开放。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正在加快,但未来还需要做更多,除了资本市场相关的服务业的开放,像银行、证券、保险、评级、资产管理等机构的开放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也需积极扩大。 

第四个方面是在金融服务业产品、工具的创新方面更多满足需求。

第五个方面,非常重要的是还需在金融法治和发展环境上不断完善。

此外,上海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发展金融科技,把它作为提升上海金融中心能级的基础性手段。现在金融科技的发展,无论对金融机构,还是整个金融体系而言,都是将带来一场革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一定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来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以上这些都是上海下一步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从上海自身的资源禀赋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在哪里?

屠光绍:上海的潜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市场需求,这就是最大的资源,是发展最大的来源,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第二个是改革的潜力。上海还有很多的改革需要推进,特别是注册制。 

第三个是开放的潜力。比如,A股现在一家国外的上市公司还没有,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兑换。在开放中,还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法制问题,这是最基础性的问题。长期资金最关心的就是法制环境问题。

栏目主编:徐蒙 题图来源:邵竞 设计 图片编辑:邵竞
视频采制:王清彬
文内图片摄影:王清彬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