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敬一丹:当“老、病、死”摆在眼前,最好从现在就开始思考生命
分享至:
 (3)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皓 2020-05-14 17:25
摘要:敬一丹不愿意相信,自己生日竟成了母亲忌日,“64年前的这一天,给了我生命的人,在64年后的这一天,告别了生命”。

5月6日,敬一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在不到6分钟的时间里,她讲述了创作新书《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的心路历程。这本随笔集,是在敬一丹母亲去世一周年之际,她送别母亲的礼物。

敬一丹,大家都不陌生,她曾经主持过《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多档节目,在荧屏上与几代观众相伴。2015年5月,她正式从央视退休,她突然发现,父母已经变老,“老、病、死”摆在眼前了。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母亲被确诊为癌症。妈妈生病后,敬一丹一直陪伴在侧,那是她工作以后陪伴妈妈最长的一段时间,也是她与妈妈慢慢告别的过程。这段时光伴随着病床边的焦虑和忧愁,伴随着病情起伏带来的困惑与纠结,同时也留下了妈妈与子女最后的温情。

2019年4月27日,敬一丹90岁的母亲因肺癌病逝,而这一天正好是敬一丹64岁的生日。敬一丹不愿意相信,自己生日竟成了母亲忌日,“64年前的这一天,给了我生命的人,在64年后的这一天,告别了生命”。

敬一丹的妈妈是一个爱记录、喜欢留存和分享的人,曾经用信件、文字、影像记录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个历程。所以,当病床上的母亲说:“你把这一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的时候,敬一丹决心完成她的这份遗愿。

敬一丹在新书后记中写道:“逝者渐远,留给我们的一切都将保持着生命的温度。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会帮助我们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擦去眼泪,我要在阳台上种花了,用我妈妈给我留的种子。”

但敬一丹种的花却不仅仅只有对母亲的回忆,在写作过程中,她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失亲之痛不能分担,但生命的体验可以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述说哀伤,更是记录了作者在生命过程中的体验,抉择面前的惶惑、情感交流中的感悟,希望能够与关注生命的读者交流。

当亲人得了绝症后,到底告不告诉她(他)?这是敬一丹遇到的难题,但它也是曾出现在千家万户。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家人,不同的环境,会带来因人而异的选择。敬一丹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而是从她的亲身经历出发,分享她最真实的感受,也保留了与读者一起思考的空间。

变老的时候,以怎样的姿态生活?面对生死时,持怎样的态度?这也是敬一丹在书中想与读者一起探讨的话题。在她眼里,她的妈妈就是从容变老的榜样。书中记录了妈妈变老的过程,妈妈对年龄的看法,甚至对自己后事的准备。点点滴滴,都传递着积极通达的人生态度。不管你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感悟,得到启发。

陪伴,对病床上的至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敬一丹看来,那是药,那是生命的支持,那是路尽头的光,这是我们能为至亲带来的精神慰藉。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亲人承受巨大痛苦而治愈无望的时候,平和地、有尊严地告别,也是一种爱的选择。

正如敬一丹所说:“这本书写的是昨天的事,但是这本书是为了明天写的。不管是哪个年龄段,都会遇到生命进程这样的话题。所以,面对着时光、生命,面对明天,我们最好从现在就开始思考生命。”

《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
敬一丹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文视频、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