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杨树浦路,不是告别的告别
分享至:
 (9)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晏秋秋 2020-05-13 12:46
摘要:那个时候,阿拉只是一个背书包上学的少儿郎,没有心事,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无论杨树浦路怎么改造,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直以来,我对杨树浦路,有一种难言的情感。这里,是我父亲成长、工作、生活了50多年的地方;是我住到小学四年级的地方。暮春,我又一次踏上了杨树浦路。

从松潘路菜场,走到“天真照相”。从“大中国”旧址,走到眉州路街道医院。从上海自来水厂,走到上海制皂厂。从“救火会”,走到杨树浦路桥。从时尚中心,走到“渔人码头”。从这头,走到那头。“动迁”的横幅,挂满了杨树浦路。城市更新的步伐,不会因为个人的情感,而有所迟缓。这就是历史。

杨树浦路,有150年的历史。我家三代在这条马路边,居住了将近70年。有血,有泪,也有温情。这是一个家族扎根上海滩的艰难故事。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相对冷清,形成鲜明对比。杨树浦路,不是告别的告别。

李茂君 摄

1.

杨树浦是一条河,也是一个地名。现在的杨树浦河,源于同济新村北边的走马塘,向南流过控江路、周家嘴路,沿兰州路南流,在兰州路杨树浦路汇入黄浦江。

杨树浦作为一个地名,在上海东区。上海开埠后,黄浦江边修了一条沿江马路,通到“杨树浦”,于是这条路,就叫杨树浦路。杨树浦路是上海工业的发源地,曾经是“沪东第一路”。当时,多少人坐着“小舢板”来到杨树浦路。到这条路上的外侨开办的工厂打工,下班后住在马路对面的居民区。1908年,这条路上出现了70辆英国有轨电车,车身是印度红,金黄色嵌线。从此,“大杨浦”要去“上海”,就在8号电车“铛铛铛”的声音中前行。

松潘路菜场,是“大杨浦”的光荣。20世纪70年代,5层楼的菜场,在整个上海滩绝无仅有。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贫困,每天天不亮,松潘路菜场里就挤满了买菜的人。小时候逢年过节,我们凌晨一两点就要起床,去松潘路菜场排队。那个时候,家人好像认识一个松潘路菜场的工作人员,能买到划算(肥肉多)的“供应品”。买菜回家,在左邻右舍的羡慕眼神中熬猪油,全家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我的童年记忆中,有两个地方,是想去而没钱去的。一个是杨树浦路上鼎鼎大名的“天真照相”,照片印出来,底下都有“天真”二字。二是“大中国”饭店,家里人彼此开玩笑,总是说:“今晚请你吃‘大中国’。”开了上千次玩笑,却从来没吃过。

在我的童年,平凉路比杨树浦路更热闹,因为所有杨浦学生心目中的“圣地”沪东工人文化宫,在平凉路上。放学了去“东宫”,这是一件很有腔调的事情。我曾经奇怪,为什么“东宫“不造在杨树浦路上?

视觉中国

2.

这条路上,有着上海滩第一流的工厂。

408号,上海机器造纸局,现在是天章记录纸厂。

468号,上海船厂。

670号,就是夏衍《包身工》故事的发生地,最早叫“怡和纱厂”,新中国成立后,叫上海第五毛纺织厂。

760号、800号、830号,是上海自来水厂的三个大门。早在1883年8月1日,15 万上海人喝上了由这里流出的第一口自来水。

1307号,弹眼落睛的“救火会”。

2086号,国棉九厂,人数之多,是当初工人下班时,杨树浦路的交通要瘫痪5分钟。

2524号,杨浦煤气厂。

2800号,杨浦发电厂,105米高的大烟囱。

值得多提一提的,是国棉十七厂。

20世纪50、60年代,这个工厂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全国劳模,名叫黄宝妹。谢晋以她的故事为原型,拍了一部电影,就叫《黄宝妹》。黄宝妹在影片中,扮演自己。如今,国棉十七厂已经改造成了“国际时尚中心”。

历史的一切,归于平静。只有黄浦江水,不断流淌。

视觉中国

3.

密集的电线,逼仄的弄堂,潮湿的地面,杂乱的堆物……一切都没有改变。

站在眉州路130弄弄口,我拍了张图片,发到朋友圈。我在这里,住到小学四年级。杨浦区的朋友在朋友圈留言:快拆了。

1949年夏天,居住在浏阳的奶奶带着6个子女到了上海。兜兜转转,住进了眉州路130弄61号。10平方米出头,住7个人。我无法想象彼时的环境。一个嬢嬢回忆说:“晚上睡觉,从来没有把腿伸直过。”这个家庭的生计,需要维护。父亲刚10岁出头,就每天跟着奶奶,到十六铺去批发水果。坐公交车时,父亲总会看到一栋非常漂亮的建筑。几年之后,他才知道,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上海自来水厂”。

批发来了水果,就摆到街边卖。那个时候的上海,没有城管。每天卖水果所得,大致可以养活两人。光卖水果也不成,父亲和兄弟姐妹们,又背起了棒冰箱。卖棒冰,最怕下雨。有几次,棒冰卖不出,晏家门几个子女,急得在街头大哭。

对了,还卖拷扁橄榄和盐津枣。东西卖掉了,包装纸像宝贝一样保留着,晚上睡觉前,可以舔一舔解馋。在这样的环境中,晏家门的第三代7个人,4个复旦大学,一个交通大学,一个同济大学,一个外国语学院。

原国棉十七厂改造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视觉中国

4.

杨树浦路2310号,上海制皂厂。在这里,父亲前后待了40年。

1961年夏天,父亲保送“上海中学”。奶奶盘算再三,学费虽然可免,但每天来回路费实在承担不起。无奈,14岁的父亲只能进入上海制皂厂工业中学读书。三年后,他当了学徒。他在这家工厂,担任了20多年的工会主席,后来又做到副厂长。

我随父亲重游故地。许多老员工围住已离开制皂厂20年的父亲,争相和他握手,一声又一声地喊他“晏主席”。这让父亲感到了很大的惊喜。在上海制皂厂,父亲奉献了他人生最好的时光。那个时候,上海制皂厂是全国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扇牌、力士香皂,还有“今年20,明年18”的白丽牌香皂,都是响当当的品牌。

杨树浦水厂的亲水木栈桥和慢行步道。IC photo

5.

正在全面拆迁的杨树浦路,验证着城市更新的步伐。

我走到杨树浦路上的一处高档楼盘“XXX一号”,不禁笑了。当初这个楼盘开一期时,我的一个朋友付了定金,回去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托人拿回了定金。至今,他还住在老房子里。

我曾问过另一个朋友,这个楼盘要不要买,记得当时的单价是每平方米两万七。这个也是在“大杨浦”长大的朋友,毫不犹豫地对我说:“你知道吗?杨树浦路,已经是下只角了。这个楼盘的位置,是下只角的下只角……”如今,这个楼盘在二手房市场的挂牌单价,已经是每平方米8万元到10万元了。

杨树浦路将来发展成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

我只知道,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这条马路是上海的动脉——

那个时候,嗓门大的人,都是杨树浦路出来的,因为车间里声音嘈杂;

那个时候,135路或28路公交车,常在这条路上颠簸不已;

那个时候,还没有“渔人码头”,只有全国最大的鱼市场。

那个时候,鸿德坊、富绿里、华忻坊、依仁里、润玉里、长发里……常常可以看到小孩“跳房子”、刮香烟牌子。最难忘的是夏夜,那么多人纳凉,那么多人在路灯下“六国大战”。那个时候,阿拉只是一个背书包上学的少儿郎,没有心事,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无论杨树浦路怎么改造,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邵竞 设计 李茂君 摄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