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访谈 > 文章详情
博士后创业者杨明秋:为什么说BAT是纸老虎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抒怡 王海燕 2016-07-15 05:01
摘要:你去看BAT的财务报表,资本收益率一直是下行的。这个指标最能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为什么BAT的股价上不去?因为对资本来说,资本收益要算一个比例。

“BAT(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就是纸老虎。”坐在我们对面的蜘蛛网CEO杨明秋端起印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字样的马克杯,轻咂了一口杯中的白开水,幽幽地吐出了这么一句话。

 

这句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如果出自一个90后创业者,也许不会让我们觉得那么奇怪。但杨明秋是个拥有十年创业经验的70后,在2014年各大网票电商平台的价格战中,杨明秋曾经与有钱任性的BAT贴身肉搏过,价格战之前,蜘蛛网排名市场前三;价格战之后,BAT占据前三名,蜘蛛网滑至第四。

 

所以“BAT是纸老虎”这句话真的不是开玩笑?

 

永远是圆寸、职业装造型的杨明秋在互联网创业圈里有些“非典型”,在2006年创立蜘蛛网之前,他曾经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房地产信贷部任调研室主任,主持了中国第一个住房金融证券化方案的设计。之后又在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在他任内,东方明珠成为上海第一家成功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国有企业,当时的杨明秋被称为传媒界的资本少帅。

 

杨明秋的学历之高在创业者中也少见,本科学的是哲学,之后转投经济学,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后,也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我从小就觉得读书不那么费劲。”说完这句有点欠揍的话,杨明秋总结自己是“三高创业者”——学历高、年龄大、创业前职位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和从业背景,杨明秋特别喜欢讨论一些大趋势。2014年,他在中国经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纸媒不老 变革前行》的文章引起了业内不小的反响,他从学术的角度阐释了纸媒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不看好自媒体的发展”,当时他预言:“在很短的时间内,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我们会看到很多自媒体的消亡,而剩下的,会是作为媒体企业的存在。”两年之后的现在,根据非官方数据,90%的自媒体无法盈利,真正活的好的盈利比较满意的少之又少。

 

“我喜欢开脑洞,提出一个想法,然后用严密的逻辑来推导,证明自己观点的准确性。”“学霸”杨明秋说,商业说复杂也不复杂,核心逻辑就一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能找到一个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又有一定的门槛,就有价值了。

 

在这个思路之下,他在创业之初选择了当时没人做的报刊发行电子商务领域,随后又因为报刊订阅周期性缺陷,切入到高频次使用的网络售票平台,最近两年他又在鼓捣一个名为“蜘蛛精”的数字内容生态平台,目标是让阅读者、出版者、作者、周边开发人员、广告主在这个平台上各得其所,形成生态链。这个听起来相当庞大的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推出,又是一个还没人做的项目。

 

这次他把握住了大势吗?来听听杨明秋的逻辑推导。

不要怕,BAT也可能是纸老虎

 

上海观察:蜘蛛网的一大业务是网上售卖电影票,2014年电商低价电影票的竞争很激烈,当时BAT都进军了这一领域,并提供了大量的补贴,能讲述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杨明秋:那是一场恶战,最厉害是在2014年。淘宝原来有小卖家推出C2C的电影票售卖业务,但后来淘宝自己干了,就把其他的卖家清退了,流量直接切换到淘宝。之后微票儿也出来了,微票儿就是原来的QQ电影票,去年微票儿和格瓦拉合并了。百米糯米是一直都在。

 

BAT的补贴给的都很厉害,原来三四十元的电影票只卖5元、8元。 本身他们就有大用户的优势,市场份额的增长对他们比较有利。

 

上海观察:价格战对蜘蛛网有什么影响?

 

杨明秋:虽然绝对值还在增长,但成长速度会下降。面对价格战时肯定有压力,消费者在价格面前没有忠诚度。

 

上海观察:后来蜘蛛网也推出了5元票价,这个补贴的钱从哪里来呢?

 

杨明秋:2012年初蜘蛛网就引入了第二轮融资,价格战时确实会把一部分资本放在补贴上,当然这笔钱也用在了研发、人员发展等方面。

 

上海观察:格瓦拉已经站队腾讯,蜘蛛网没有想过委身BAT吗?

 

杨明秋:BAT中有两家曾经找过我们。没有被他们收购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业务不是那么单一,我们做的是综合的文化平台;另一方面,还是想自己尝试一下,希望这个事情我们自己能走出一条路来。我是江西人,有一股子蛮劲。

 

委身BAT可能会兑现一部分的利益,但不一定能把事业做出来。你看当初被BAT并购的一些企业,在市场上反而没有什么发展,变成了BAT业务上的一个环节,不能按照之前的设计和个性来发展。

 

上海观察:对中小创业者来说,BAT可怕吗?

 

杨明秋:以BAT的体量,现在主要不是在争夺移动入口端,我认为它们争夺的是产业。以后它们会向上游发展,进入电影制片和内容生产。其实,BAT可以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那么是不是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功呢?也未必!BAT的优势是它的大资本,但是反过来讲,它们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花到每个地方的财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怕,BAT也可能是纸老虎。

 

上海观察:BAT是纸老虎?

 

杨明秋:对!从经济规律来讲,BAT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效率必定是越来越低。这就是为什么跨国公司体量很大,但还是不断有新公司涌现,去蚕食他们的市场,道理是一样的。规模大了之后一定会出现资源不够、管理效率下降,还会出现官僚主义,所以效率一定是往下走的。

 

你去看BAT的财务报表,资本收益率一直是下行的。这个指标最能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为什么BAT的股价上不去?因为对资本来说,资本收益要算一个比例。

 

不要怕BAT,就像BAT最初发展时也没有怕过跨国公司,大树下面还是有生长空间。如果BAT能占据所有的行业,那么计划经济应该是成功的。计划是有边际的,规模会造成经济,但规模也会造成不经济。

 

上海观察:你觉得BAT已经到达一个边际了吗?

 

杨明秋:我认为已经差不多了。

 

上海观察: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和BAT比拼呢?

 

杨明秋:我们定位在基于互联网的媒体服务商。在生产端,我们可以给电影提供宣传发行服务;在中间端,也就是渠道,可以提供卖品服务,我们已经签约了1000家电影院的卖品服务;同时我们推出了电影院的自营销模式,电影院可以根据上座率的变化自己定价。

 

我们还会引入合作伙伴,满足他们的定制化的需求。BAT可能不在乎这些定制化的需求,但我们能满足。

 

另外我们把卖品组合进来了。在买电影票的顺手可以买个冰淇淋、轻餐饮。7月份我们要上线一个券码系统,只要在柜台上刷一下就可以了。

 

上海:这些想法都是在与BAT的恶战中想出来的吗?

 

杨明秋:对。要找个方法迂回一下,不能做义和团。

 

上海观察:为什么不做电影投资?

 

杨明秋:想也想过,优势还没集聚到这一步。大家太热闹的时候我会保持一段距离。太热闹的时候不是好时机,利益会被稀释。

 

我们关注的是投资管理,可以帮助电影投资方管理投资过程、做后期的宣发。相对来说,这个行业切入的风险没有那么大。

 

自媒体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

 

上海观察:蜘蛛网的第一个业务是做纸媒的网上订阅,现在传统纸媒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这影响到蜘蛛网的业务了吗?

 

杨明秋:蜘蛛网的纸质媒体发行量总体是上升的,去年增长20%。在纸媒的网络发行市场,我们占据30%以上。

 

报纸的订阅量确实在下降,以前我们花很大精力做新闻类报纸的发行,现在花的精力比较少。但是深度类的媒体发行量比较平稳。纸媒的市场化道路从2000年开始,之后五年进入高峰期,2010年以后,受到数字内容普及和智能终端的发展有所衰落。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当然也不用悲观。

 

上海观察:2014年您发表过一篇《纸媒不老 变革前行》的文章,提出不看好自媒体的发展,现在还是这个观点吗?

 

杨明秋:新媒体有优势,比如制造成本低和传播效率快,社交化、年轻化。但是也有缺陷,比如权威性不足,对广告的承载能力受限,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

 

我们讨论的重点不在纸质和线上,这只是一种介质和阅读载体的变化,在新时代,纸媒也可以把内容搬到网上,但问题是,内容能不能抓住读者?能不能形成盈利模式?这是最关键的。

 

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再过几年,一定有搞互联网出身的人反过来办纸质的刊物。因为两者覆盖不同的观众。假如要影响中老年人或者低年龄人群,纸质媒体更有优势。

 

自媒体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核心还是要有好的内容,同时学习互联网的传播方式。

 

上海观察:针对报纸订阅量的下降,你们会采取一些什么措施?

 

杨明秋: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正在利用数据进行交叉营销,向报刊的读者推送电影演出的信息,反过来也能促进报刊的订阅。接下去我们会推出报刊的自营销模式。

 

互联网时代销售的逻辑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销售受资本的影响比较大,先不挣钱,亏了钱办,这样报刊的价格主导权就没有了,议价能力和话语权也少了。我们想给报刊提供互联网的营销平台,同时提供流量、补贴等营销资源,由报刊自己推广产品。

我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

 

上海观察:您本科学的是哲学,哲学对您的创业有帮助吗?

 

杨明秋:有帮助。学校教育这块是更多是培养素养、培养思考深度的问题。哲学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象看本质。

 

前几天微信有一篇文章,名字叫“深度思考比勤奋重要”。深度地看一个行业、看一个趋势的变化更重要。很多人都推崇巴菲特,他是长线投资者,要做长线投资者,就要拥有看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能力。

 

上海观察:互联网行业很多人在跟潮流,大家都说,风口来了,不要管盈利模式,先跟上再说。

 

杨明秋:这个就害了不少人。以前千团大战,百团大战,现在就剩下一个团,就是美团,死掉的可是999个团啊。

 

互联网行业概念很多,有一段时间讲云,这两年又在讲大数据,是不是真的找到商业点和盈利模式了呢?未必。前几年大家都在讲O2O,现在不讲了,是不是真的意味着O2O不行了呢?未必。

 

上海观察:研究生期间您转读了经济学,之后一直读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后,这么高的学历在创业者中很少见,高学历对创业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

 

杨明秋:在学校的聚会上我讲:“我是‘三高’创业者。”学历比较高、年龄比较大、创业前职位比较高。

 

这个事情有利有弊,从互联网的角度看,我不是直接的用户,所以在用户体验方面会差一些,但是我擅于思考商业模式和战略,因为看到过一些变化。为什么台湾人敢买古北的外销房?因为他们经历过房地产行业周期,经验对深度思考有帮助。

 

高学历创业者的管理方法可以更科学一些,可以比较快速地塑造管理体系,但反过来也会有束缚。因为在中国的市场上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在市场竞争面前有丛林法则在。

 

上海观察:面对丛林法则怎么办?

 

杨明秋:只有面对。一方面向对手学习,一方面在用人上寻找一些更有狼性的人。在面试时我不在意学历,而在乎经历、斗志和呈现的结果,更在乎结果导向。

 

上海观察:您的博士后同学有几个在创业?

 

杨明秋:很少。有一个加入过创业团队,现在在做一个基金。其他的同学在高校,还有一些在政府、金融机构工作。

 

上海观察:那些人更符合大家对博士后就业的一个直观看法,您怎么成了一个特例?

 

杨明秋:我骨子里比较崇尚自由。我在生活上没有什么需求,吃穿都不重要,对朋友不太挑剔,在家里也是,给什么吃什么,但是工作上我比较认真、细致。

 

有时候累了也想退隐江湖,但是休息一下,精神又来了,国庆7天休假,我一般休息到第三天就觉得有点不舒服了。总体来说,我在工作中获取的满足感更强一些。

 

上海观察:因为这个个性所以您从大公司跑出来了?

 

杨明秋:我的确对自己的事业有想法,我的人生是有规划的。

 

我考上大学刚来上海时,上海还是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整个天都灰蒙蒙的,不现代,也没有内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感觉整个社会发展不一样了,浦东开发开放,内环也开始建设,大家都在思考未来要干嘛。哲学系的传统走向是做研究员或者干部。我当时想,这似乎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

 

正好有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个经济系的老师跨系来教我们政治经济学,他是我的贵人。他跟我聊起未来想做什么。他很乐意帮助我,带我学习经济学,带我去经济系的资料室看书,让我听经济系的一些课程。所以我从大二开始就准备考经济系的研究生。

 

后来第一个工作到建设银行,这是要解决户口问题,而且也希望知道金融是怎么回事。冥冥之中我想创个什么东西,银行是创不出来,但小企业还是有可能的。于是想去企业看看,就去了上市公司东方明珠,这个经历的确让我对理解市场和企业的运行模式是有帮助的。最后走到创业这一步。

 

(题图来源:百度百科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angguanfangt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