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这个特殊的本科班,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感受生命之重
分享至:
 (31)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杰 2020-04-12 15:04
摘要:校方希望,将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助人自助、无条件接纳等价值观融入殡葬服务中,向社会传递尊重生命的信念。

离死亡最近的人,或许对生命的理解最深。今年清明节,一个特殊的本科班在上海开课,首批85名学员全部来自上海各殡仪馆和殡葬管理部门。这是国内首届殡葬行业的本科班,他们之中,既有为逝者整容化妆的“入殓师”,也有送逝者最后一程的礼厅司仪……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由市民政局和上海开放大学联合开设的殡葬班,在原来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外,增加了生命教育课程。校方希望,将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助人自助、无条件接纳等价值观融入殡葬服务中,向社会传递尊重生命的信念,而一线的工作经验,也给了这群学员对生死不一样的感悟……

为生者造梦


彭彩红在为遗体化妆(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 供图)

在殡葬本科班里,王刚被学员们称为“师傅”,他的业内身份,是上海龙华殡仪馆的遗体整容高级技师,入行23年,他已经记不清为多少遗体修复过容貌,却始终难忘一位父亲的眼神。

逝者是一位身患绝症的中年女性,为了不让巨额医疗费拖垮家庭,她从医院顶楼跳下而去世。逝者的丈夫带着年幼的女儿来殡仪馆认领遗体时,这位父亲骗女儿说殡仪馆是医院,妈妈病已痊愈,过两天出院后会去很远的地方开始新工作,很长时间不会回来了。

半信半疑的女儿想去看一眼“病床”上的妈妈,父亲无言,望向一旁的工作人员王刚,他马上明白了这位父亲的恳求——不要戳破谎言。父亲接着对女儿说:“这里有规章制度,现在时间太晚,不允许探视了,我们改天再来。”

背着女儿,这位父亲恳求王刚将妻子破损的容貌恢复成照片中的模样,看着照片,王刚才知道逝者曾是位神采飞扬的职业舞者,他觉得或许这份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此,“遗体防腐、整容、修复,我们做的所有这一切,可能就是为生者营造一个梦,无论是为大人,还是为小孩。”

这个“梦”却并不好造。和入殓师表达诉求时,家属会对逝者的容貌、性格等做感性的描述,以期获得和记忆最相符的模样,但事实上,即便是最专业的入殓师,也不能将逝者百分之百还原。为了尽量满足家属要求,遗体修复师会抓住逝者的某一相貌特点进行放大,虽然恢复的容貌未必和真人完全一样,但若能给家属以安慰,就已算是修复成功。

偶尔也会遇到家属的不解和质疑。例如,有的逝者因为疾病去世,容貌会极其消瘦或产生浮肿,必然和生前有所差异。学员彭彩红是上海市龙华殡仪馆的一名遗体化妆师,她曾遇到过一位生活在国外的女士,年迈的父亲独居在上海,猝死后没有被立刻发现,导致遗体有些腐败,女儿没来得及见到他最后一面。

由于多年未见,化好妆后,女儿觉得眼前的逝者与自己印象中的父亲很不像,一时间难以接受。彭彩红调出化妆前拍的照片进行对比,并耐心解释遗体发生的变化,最终获得了对方的谅解。追悼仪式结束后,女士留下了彭彩红的电话号码,还专门定制了一个礼物寄给她,感谢她让父亲体面地离开。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遗体修复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最近几年,3D打印技术被引入遗体修复,2016年,全国首家“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在上海成立,新技术可使修复相似度达95%以上,至今已成功修复30多例。

一个人的葬礼

如果说入殓师让逝者走得体面,那么追悼告别会则是对生者的抚慰。学员饶顾燕是上海市宝兴殡仪馆的一名礼厅司仪。从业仅3年,一场只有一个人参加的追悼会令她终生难忘。

那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前来送别九十多岁的老母亲。由于早年离异,加之兄弟姊妹都定居国外,平时由老人独自照顾母亲,追悼会也只有他一个人参加。饶顾燕忍不住问:“一个人也要开吗?”老人回答说,不光要开,还要开好,请把追悼会的所有流程都走一遍。

追悼会现场,只有饶顾燕、老人和他的母亲,原本可以容纳30多人的会场比平时空旷了许多。“平时一场追悼会在1小时左右,这场一个人参加的追悼会却也开足了1小时。”饶顾燕说。

老人搬了一把椅子,坐到母亲身边,念起了写给母亲的长信,饶顾燕则在一边安静地陪着,“虽然场面上看着有些凄凉,但是能感觉到温暖。”说到动情处,老人会和饶顾燕分享一些和母亲之间的点滴故事,这让她感觉到,或许追悼会的意义并不在于现场来了多少人,而在于生者对逝者的感情有多真挚。

在学员李怡斐看来,礼厅司仪承担的功能,是逝者最后一站的“灵魂摆渡人”,也是家属和逝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场仪式结束之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告别了亲人,生者要带着信心和勇气,将自己的人生路继续走下去。”

曾是一名汽修员的李怡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9年前,他成为了上海市宝兴殡仪馆的一名礼厅司仪。“汽修员并不需要和太多人打交道,但礼厅司仪需要随时照顾到家属的情绪。”多年的司仪经历,让他更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尤其是陷入极度哀伤情绪的家属。

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在对生者的关怀中,而且往往通过一些细节反映出来。李怡斐曾主持过一场葬礼,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送别只有十来岁的儿子,而男子的妻子不久前也刚刚过世。

在和家属交接过程中,李怡斐才知道,男子的妻儿同时患有癌症,但妻子最终选择放弃治疗,并瞒着丈夫偷偷把钱藏了起来,准备留给儿子治病用,但最后儿子也没能救过来。

在葬礼现场,男子突然咆哮大哭冲到棺木前,突然又安静得一声不吭,情绪极不稳定。整场仪式,李怡斐都陪在他身边,并且叫了一声“爸爸”,男子听到一愣,此前听不进旁人任何话语的他,心情慢慢平复下来。

“我觉得他内心深处希望听到有人这样称呼他,因为他与孩子已经是最后一面,以后再也没人叫他爸爸了。”李怡斐说。

在李怡斐看来,殡葬业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而应该充满人文关怀。“面对家属,可能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比较亲切的动作,但家属的满足感就会倍增,他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会获得感情上的支持,这是我们想要的服务效果,如果没有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感恩,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李怡斐在主持追悼会(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 供图)

生命之重与轻

1977年出生的王刚,身材高大,你很难从他沉静的脸上猜出什么情绪。他说,即便是刚入行第一次接触遗体,自己也并没有外界所想象的恐惧心理。“别人总觉得你做遗体修复,会不会害怕、做噩梦之类的,我真没有过。”

最近几年,王刚有了新的思考。如何看待死亡?长时间的沉默后,他说:“有时候会觉得害怕。”刚入行时,他只有20多岁,更多考虑的是生计问题,步入中年后,他觉得身体各方面机能在退化,好像生命慢慢在身体里面流失,这影响了他对死亡的判断。

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并非负面情绪,反而让他对生活变得更加积极。“只要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就大胆地去做,不要留任何遗憾,这样走到终点时,你可能会变得更坦然。”

在殡仪馆工作的人,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对生命的无常有更深刻的感受。彭彩红一直记得这个故事:有位年轻妻子遭遇车祸身亡,被送到殡仪馆,在工作人员进行遗体交接的时候,逝者身上的手机响了,工作人员接起电话,听到的第一句话是:“老婆,回来吃饭吧。”

最让彭彩红感到难受的,是那些因为种种生活琐事而自杀的年轻人,从十几岁到二十多岁都有。有一年暑假,馆里甚至同时接收了3个跳楼自杀的小学生,自杀原因是作业没做完,担心受到父母的责骂。“太不值得了,尤其是当你看到那些父母撕心裂肺的哭喊。”

“对大人来说,这根本不叫事,但小孩子会觉得作业没做完是件天大的事,他们不懂得生命之重,也不懂得生命之轻。”学员马清娟是上海市龙华殡仪馆负责遗体防腐的技师,在她看来,中国的家长们对生命的脆弱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严肃的命题被有意无意地在家庭生活中忽略掉了。

上海开放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徐宏卓,是此次本科班里负责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师,他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生命教育是不足的。“刻意回避不等于不会发生,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徐宏卓看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会导致个人、家庭漠视生命。“近些年,屡见报道的大学生、未成年人,由于一时冲动,而采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另外还有一些虐杀动物,虐待亲人的事情发生,也是由于生命教育的不足。”

正因为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马清娟在家中并不避讳当着11岁女儿的面谈论死亡。有一次,母女俩看到一名17岁男生当着母亲的面从高架跳下身亡的新闻,马清娟问女儿什么感受,女儿说觉得那个男生有点冲动。马清娟感到这是一次教育的机会,她严肃地告诉女儿,生命只有一次,出了任何事父母都会和你一起扛,哪怕有两句责骂,也请理解,千万不能有任何过激行为。

马清娟的女儿知道妈妈在殡仪馆工作,但她从来不会觉得害怕,反而比很多成年人都坦然。疫情期间,马清娟和同事都没休息,一天,女儿突然对她说,妈妈,你的工作很酷,你也是一位“逆行者”。

推动殡葬服务升级

在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殡葬行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就是大专,且全国也仅有民政系统的五所高职院校培养殡葬行业从业人员,这与全社会对于专业殡仪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开课的殡葬行业学历教育本科班,作为全国首个社会工作(生命教育)专升本专业,无疑具有示范效应。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民政系统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来说,通过专业学习,将有机会提升自身的学历层次。

学员马清娟2005年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专科毕业后,便来到龙华殡仪馆工作,平时爱读书的她,一直有提升学历的想法,但苦于找不到对口的专业,只能不了了之。

“看到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班的消息,我真的很兴奋,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可以提升学历和素养的机会,对我以后的工作也能添油加力。”马清娟说。

据了解,本科班的首届85名学生,来自龙华殡仪馆、宝兴殡仪馆等十几家市级、区级殡葬行业单位。经过两年半的在职学习,并通过总20多门课程的考核,学生可以获得上海开放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条件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还可以获得上海开放大学颁发的法学学士学位。

相对于普通“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班的课程中特设了“生命教育”模块。在任课教师徐宏卓看来,殡葬行业的单纯技术性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期待,人们更希望从殡、葬、祭等服务向人文殡葬、绿色殡葬、阳光殡葬等方向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更要有人文服务,让逝者更有尊严,让家属感受温暖,让社会传承文化,这也是殡葬本科的办学目的。”徐宏卓说。

据悉,社会工作(生命教育)专升本专业的毕业总学分共71学分,其中生命教育特设模块课程占11学分,共有四门课,包括殡葬社会学、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压力管理、哀伤辅导与殡葬礼仪。

担任礼厅司仪的李怡斐,平时工作中主要和家属打交道。他对殡葬社会学最感兴趣。“这门课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包括人的性格以及社会关系,通过学习,我在工作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属诉求,提升服务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社会工作(生命教育)专升本专业的课程,还包括了三门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根据学习者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重点是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学员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推动殡葬服务的改革与升级。

为此,上海开放大学创新性地施行“二元制培养模式”,一元为上海开放大学,负责提供学历教育必需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另一元为行业,提供或与学校共建贴近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更多依托行业和学员所在单位开展实践教学。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