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疫情加剧全球经济风险,习近平多次提到“中国经济韧性强劲”,底气从何而来?
分享至:
 (3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立胜 管仁勤 2020-04-10 06:31
摘要:“中国经济韧性强劲,内需空间广阔,产业基础雄厚,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他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劲,内需空间广阔,产业基础雄厚,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经济韧性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又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国经济韧性强劲”。那么中国经济韧性强劲的底气到底在哪,依据又是什么?

经济韧性强的主要特征

经济韧性强,通常是指在面临外部和内部各种环境变化时,国家能够及时灵活调整政策,有能力防范经济波动或震荡,避免经济硬着陆,能够保持经济在一定区间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

中国经济韧性强的主要特征有五方面:一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世界经济低迷与中国经济“减速提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具有稳定的经济增长底线。在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减速压力难以撼动增长底线,6%左右的增速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高速度。二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上升。2013年以来,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持续上升,2019年比重达到16%。同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已提升至28%以上,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力量。三是经济结构与政策持续改善、演进。内生性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从扩大要素投入转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提升,吸引外资总量持续上涨,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目的地。四是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布局的重大调整优化,形成了纵深的区域布局与容纳结构调整的平台。尚未出现过度虚拟的产业形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较为均衡地发展,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五是推进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内外联动的高水平开放新布局,使得中国经济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中国经济的韧性从何而来?

中国经济韧性强、基本面长期向好,其背后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庞大的、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为生产创造新需求,消费及消费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起着压舱石的作用。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中国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终端消费市场之一,2019年市场销售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中国市场正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终端消费市场、世界转口贸易的中心、世界交易的中心。庞大的、持续升级的消费市场,既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较大的腾挪空间,又是开展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也是国际投资者所看重的平台。

我们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城市化持续推进,带来了经济的潜在增长空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促使经济后发优势明显。中国消费市场在总量上会持续增加,在结构上处于升级调整阶段。比如,大众消费崛起,高性价比的中档品牌、实现进口替代的国产品牌等步入快速增长轨道。服务、健康消费持续增长,比如,文体娱乐、旅游、教育、餐饮、家政服务等消费将保持长期增长潜力,健康消费、医疗消费、医疗美容、体育消费、养老消费、休闲旅游消费、时尚消费、网络消费等,这些满足人们基本消费需求之外的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保持世界最大终端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也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因。此外,新一轮新、老基建共同发力,有望完善三四线城市、乡镇的消费基础设施,打通新零售向县域经济的渗透渠道,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将激活县域经济对医疗、文娱、教育等服务消费的升级需求。

第二,完备的制造体系、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完善的软硬基础设施是经济韧性强的基础。

首先,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制造体系。目前,尽管国内制造业遇到了要素成本上升、爬坡升级的困难,但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及其构成的全产业链优势依然存在。推进智能制造、“两化”融合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围绕原始创新、关键共性技术、智能芯片等方面,布局5G及后5G更高速的移动互联网研发项目与基础能力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制造业转型同步进行,支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稳步迈向中高端,甚至迈向顶端。与此同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3个知识产权法院、16个知识产权法庭、200多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创新消费者向创新生产者转变。

其次,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与完整的生产链、供应链,让中国经济有了更大的调整空间。

最后,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弹性。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高速铁路网等“老基建”的发展,改变着城市间的空间布局、城乡间的连接方式;移动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建设,形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移动支付系统,支撑中国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完善的调控体制与政策是经济发展韧性强的体制保障。

充满活力的市场体制是经济发展韧性强、基本面长期向好的制度保障。市场机制有效、企业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使得有效的政策与制度能在经济运行的关键时刻,做出适应性的改变,来调节复杂的经济活动。

首先,积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条件。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构建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定宏观政策、搞活微观政策,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科学稳健把握逆周期调节力度,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央与地方积极互动,稳定经济发展,发挥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形成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府依法建立和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依法确认与维护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关注市场自组织的功能有效发挥,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政策体系。

最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和巨大的市场活力。近年来,我国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5万户左右,创业创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和创新集群数量虽少于美国,但远高于全球其他经济体。深化改革重塑了市场微观主体,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有一些企业已迈入国际一流企业行列。充满生机活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

第四,创新发展、动能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的动力保障。

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创造力与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从要素投入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增长,改变“技术模仿创新”的路径依赖,实现开放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共享和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严格产权保护制度,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内在因素。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以知识创造、流通和应用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以新兴产业、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动能。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在世界126个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创新能力排在第17位,是唯一进入前20位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市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拓展了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加速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融通。

第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的必要条件。

营商环境是企业或投资者开展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制度、行政服务等环境条件的反映。营商环境关乎投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与活跃度、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聚集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投资经营,关系到国家和区域经济的成长性与创新度。营商环境既是社会生产力,又是市场竞争力,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扩大对外开放和拓展内部需求也十分关键。依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连续大幅跃升,目前已上升至31位,这有利于提升企业家信心,促进投资增长。此外,推进制度型开放、设立一系列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外商投资法》实施等,在全球跨国资本流动大幅减速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仍保持逆势增长,这表明了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和对中国投资环境的认可,中国市场依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投资热土之一。

经济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基本面向好的态势,是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中实现的。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受内外不确定性影响增强,风险因素也在增加。这些风险,既有来自外部贸易冲突的风险,也有内部化解负债过快增长的金融风险,甚至还有改革不到位的风险。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是增加了各种不确定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就必须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用好各种优势,补足各种短板,实现稳中求进。

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基本面向好的态势,是在动能转换、结构调整中实现的。当下的经济“减速增质”本质上是动力源转换、结构性调整,从扩大要素投入转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旧动能转化有阵痛,减速压力难以撼动增长底线,结构性改善已现端倪。尽管经济增速放缓是长期趋势,但经济增质红利亦在加速释放,新经济、新产业的成效已经显现。在全方位开放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这个庞大市场以分享经济增质红利的大潮不会逆转。增速换挡、提质增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稳”的基础上,经济“进”的态势明显,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在不断积累和增加。

作者分别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上海建桥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