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云看展”火爆,技术赋能下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分享至:
 (3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肖彤 2020-04-02 08:54
摘要:不少专家认为,3D、AI、AR、VR等数字新技术为办展带来了新思路,有别于实体博物馆观展模式的新思路和新玩法,将使“云看展”持续火爆。

       各大博物馆因疫情闭馆以来,“云看展”模式正日益火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一些知名民办博物馆、美术馆的“两微”等端口纷纷开辟网上观赏通道,推出与馆藏文物和艺术作品有关的微博话题,抖音联合九家博物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国家文物局统计,抗击疫情期间,全国以各种形式上线的数字展览超过2000个。

       这是昙花一现的艺术欣赏方式,还是前景广阔的独特刚需市场?

“云看展”抗疫期间有多火

      “当年上海展出时几乎每天都去看这幅肖像,每一笔颜色都美的让人窒息,浓浓的父爱。”网友“漪人漩漩”刷微博时,不经意间再次看到这幅令人惊艳的《克拉拉·赛琳娜·鲁本斯(1611-1623)的肖像》。在鲁本斯为5岁女儿克拉拉所作的画像中,直视观者的女孩面色白皙而红润,眼中充满童真。这幅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佛兰德斯画派名作曾于2013年短暂来华展出,此后再也没有见过中国观众。

       抗疫期间,国家博物馆在官微开设“国博邀您云看展”话题,整合展示了60余个精品展览专题网页、40余个虚拟展厅、50多部短视频。告别中国观众已久,克拉拉天使般的笑脸在数百万微博粉丝的屏幕上再次绽放。截至3月31日,“国博邀您云看展”话题阅读量已达1.3亿。

       不止微博端,2020年2月20日,国家文物局指导抖音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九家博物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如今,该抖音标签收录的4249个视频,播放量已达3.1亿次。

       中国美术馆也将新年展“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搬上屏幕,从历年捐赠的3000余件中国画中选出175件进行展出,创作年代跨越古今,题材涵盖山水、人物、花鸟三大门类,还对一些大师的画作单独请人做了赏析。

       故宫博物院微信公号“微故宫”发布《“云游”故宫指南》,涵盖“全景故宫”“V故宫”“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故宫展览APP”等多款应用,让观众在家也能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截至发稿,在故宫博物院线上的“全景故宫”,有58万人次“在线赏雪”,点赞量突破10万。网友“柳岸踏歌飞”留言说:“看到此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带着83岁的老母亲‘云游’故宫。因老母亲腰腿不便,去年在故宫游览时一半都没看过来,给老母亲留下了一些遗憾。这下好了,可以仔仔细细地把故宫看个遍了。谢谢你们,太贴心啦。”

更多珍藏清晰亮相云端

       绝大多数藏品无法进行实展,实展后也无法回看,是“云看展”火爆的主要原因。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透露,故宫实际展出的藏品仅占全部藏品不足1%。“不是没有家底,也不是不展示,是苦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来展示宝贝。”

       不少文博展览策划人指出,故宫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有不少空间条件限制,并不适合大规模展出文物。学者李慧认为,实体博物馆受陈列空间限制,可展出的藏品数量十分有限,而且藏品自身的存在状态、严格的存放环境也影响了利用率。有些藏品因为年代久远,质地已变得十分脆弱,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稍有不适极易受损,不允许进入展厅。有些展品会因频繁展示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气息破坏,不能够长期展出。有些由于体积过大、分量过重、形态过于奇异,不便搬运。还有一些非常珍贵的藏品,鉴于它们特别的来历或者独特的文化价值,也多将其深藏库中,很少示人。因此,实体博物馆中一大批实物藏品只能长年处于无法为人们利用的状态,让观众难觅踪影。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真迹的展出近20年来仅有寥寥几次。不少观众排队数小时,只为近距离欣赏几分钟。对于古书画,业界有“纸寿千年,绢八百”的说法,每一次展出都是一次磨损。因此在古书画领域,数字化的尝试早已有之。

       现当代美术作品中,众多藏品“养在深闺”的情况也很普遍。以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为例,截至2018年,约70家美术馆累积推出展览180余个,展出藏品共2.6万件,其中入藏以来首次展出的作品约占60%。首展率直接体现美术馆藏品的利用率,2013—2017年,这一数据一直在50%以上。

       这种情况在国外博物馆、美术馆同样常见。美国洛杉矶布洛德艺术博物馆的创建者曾说,自己建馆的初衷就是为了自己的收藏不被存在库房。他谈到,“现在布洛德艺术博物馆中的2000件藏品如果捐给大馆的话,可能他们只会展出其中1%—2%的藏品,其余都会被收入库房。如果藏品在博物馆不被展出,那我捐赠的意义何在?”

       借助数字技术,越来越多藏品从深闺走上云端。记者在国家博物馆官网看到,疫情期间,国家博物馆在其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号、学习强国、头条号等多个平台推出“国博邀您云看展”“国博珍藏连连看”“国博珍藏云欣赏”等专栏。“网上展厅”中陈列了2011年至今开设过的324项展览,这些展览在现实中早已结束,但在云端仍焕发着生命力。

热度持续有赖数字技术应用

       疫情过后,当观众可以重新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时,“云看展”热度能否持续?不少专家认为,3D、AI、AR、VR等数字新技术为办展带来了新思路,有别于实体博物馆观展模式的新思路和新玩法,将使“云看展”持续火爆。比如,内容全覆盖的数字库房、互动性更强的问答游戏、更体现互联网思维的馆际“云互借”等。

       因实际展出的藏品数量有限,在云端建设“数字库房”是互联网为传统博物馆赋能的首要方向。这方面,故宫博物院是世界级大馆中的先行者,其推出的“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等多款数字产品,让馆藏文物“数字库房”的概念走进现实。在这里,186万多件故宫藏品的基本信息、5万件藏品的高清文物影像、《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等345幅经典名作、众多精品文物的三维图像展示,都可以随时随地被调阅。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老师姚一青曾在论文中提到故宫博物院这个案例,她认为,在具体技术上,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图片清晰度已达到做研究之用的地步。可见,数字库房优势在于提供的藏品信息量大,藏品信息的利用快速完善。未来,随着单体博物馆藏品信息数字化的不断推进,该形式的数字博物馆可以具备跨越式发展的前景,而体系分类导航在精准快速检索中的作用也会日渐显现。

       设计互动性更强的问答游戏,是“云看展”的一种新思路。以国博发布的一个H5小游戏为例,页面根据《红楼梦》相关藏品设计了看图猜人、判词识人、印文辨人三关答题小游戏。得分计入排行榜,可与朋友圈好友一较高下。答题过后,还配有《红楼梦》文化展云看展入口。评论区留言热闹:“本以为轻车熟路,原来读的一点不仔细”,“红楼学渣都觉得有意思”,“真诚求问,宝珠算崔家后代儿孙是什么典故”。还有人留言:“画面精美,内容很棒,考不考虑出游戏?”

       “云看展”模式下,策划展览内容时可以更方便地进行馆际“云互借”。李慧说:“现有的展览大多依托本馆实际收藏的藏品,策展中如果某一主题藏品储备不足时,互相调用有较大难度。但在云看展的模式中,若一个主题展览在本馆的数字化资源中找不到最恰当的藏品,可以通过网络从其它博物馆调用,同样以数字化方式呈现。”

       策展不再拘泥于实体藏品,数字博物馆实现互通有无,内容设计更加丰富从容。这样的技术赋能,一定会让中外更多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更加精致而全面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人民群众更多的文化需求将得以满足。“云看展”潜力无限,市场巨大。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题图设计: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