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不宣传不打折,沪上这家网红海鲜饭店怎么就热闹起来了?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幸阳 2020-03-28 19:30
摘要:这是他的倔强,也是阿新饭店的坚持。

在上海东南角的芦潮港,有一条短短的“渔港路”。路如其名,一里长的小马路,一头是大大小小的鱼肆,另一头则是一排海鲜饭馆;这头的空气中满是海水的咸腥味,那头则弥漫着成菜的鲜香味。

从1月底到3月初,受疫情影响,渔港路沉寂了好一会。但随着春日的暖阳洒下,人们重新拾起了下馆子的意愿,海鲜饭店纷纷开张,渔民们也随着市场的复苏,恢复了每天出海的工作节奏。

渔港路的海鲜市场。

悄无声息间,这里复又热闹了起来。周五傍晚,芦潮港乃至整个临港地区名气最响的阿新海鲜加工坊人声鼎沸,一楼大堂、二楼雅座、三楼包间全都坐满。老板“阿新”唐建新告诉记者,生意已和疫情前相差不多。

“我们不做宣传,不搞打折优惠。”唐建新说,“只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个开张的公告。”他相信,凭着自家8年来积累的好口碑,客人们总会慢慢回来。

价廉物美是核心竞争力

下午5点不到,第一批吃晚饭的客人已经各自落座。与多数海鲜饭馆一样,大堂一侧是供客人挑选海鲜的地方,刀鱼、鲳鱼、白米虾、梅子鱼等海鲜或堆在冰块上,或养在水槽中。

“濑尿虾,帮我挑个头大一点的,不要死的。”一名中年顾客用本地话招呼伙计。

阿新正帮忙挑选海鲜。

“放心。我们这进的货都是活虾,而且个个都大。”伙计说罢捞了一篮子虾蛄,给客人过目。中年人熟稔地翻了翻篮中的海鲜,满意地点头回桌。

客人多,唐建新也亲自下场,帮忙挑选。他对记者说:“要不是你来采访,我下午就偷偷懒,到海边跑上几个小时,不来店里。”

傍晚时分的热闹场景。

但在3月8日刚开业那会儿,顾客还没有这么多,一天只有五六十人,是平时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能大家都还在试探吧。” 唐建新说,“一开始的客人都是来吃便饭的,以本地的居民为主。聚餐的少,大单子也少,生意比较惨淡。但只过了一个礼拜,人就多起来了。”

记者好奇,许多商店、饭馆重新开业,都各显“神通”,卖力地拉回客流,阿新为何如此“佛系”?他笑着解释,不让利,是因已“无利可让”。

有虾黄的虾蛄68元一斤,梅童鱼28元一份,带鱼45元一斤……“我们定价只比进货价格高一点点,再打折就要亏本了。” 唐建新说。


三月是海鲜最肥美的季节,白米虾肉质最糯;皮皮虾个头大,咬开硬壳,鲜香的虾黄就藏在下面。刀鱼从骨到肉都最软嫩,鱼腹可以直接吮进口中,一下化作浓郁的汤汁;一碗热气腾腾的刀鱼馄饨,连带着贝壳、海鱼一起熬出来的汤料,眨眼被席卷而光。

新鲜优质的食材、公道的价格,正是这家小店的“核心竞争力”。阿新饭店的菜品大都为“基础款”——清蒸鲳鱼、椒盐皮皮虾……简单的加工更能凸显食材本身的鲜美,也进一步压缩了成本。在餐饮评价网站上,阿新饭店“食材”一档得到了4.58分的高评价;点评中,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亦是高频热词。

小本生意亏不起,降了价,食材的质量也得跟着降。唐建新不想妥协,更不想砸了自己8年来竖起的招牌。这是他的倔强,也是阿新饭店的坚持。

沪上第一家卖刀鱼馄饨的饭店

唐建新是临港万祥人,父亲以贩鱼为生。小时候,他常跑到东海农场边,捞一竹筐的小鱼小虾,赶着水牛拉回去后,再分拣开来,拿到市场上卖。

“鱼、虾不按大小、种类区分开,卖不了。”唐建新说,“很麻烦的,有时一挑就是一上午。”

随着临港的发展,儿时捉鱼的滩涂已填成陆地。不过,挑鱼的手艺没丢,唐建新成年后,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也干了几年海鲜供应商。与海鲜饭店接触多了,他逐渐萌生了转行的心思,“干这行久了,认识好多渔民,可以直接从他们那拿货。货源有保障,且便宜。”

2012年6月,阿新海鲜饭店正式开张。说是饭店,其实更像个排挡——刚开业时,唐建新只租了个280平方米的小铺子,年租仅8万。除了来帮忙的父亲、妹夫,店里只招了一名厨师、一名阿姨、两名服务员。

夏夜与排挡本就是天作之合,食客们在街上晃悠,寻觅吃宵夜的去处。进了阿新饭店,吃多了海鲜、口味挑剔的本地老饕们发现,比阿新便宜的食材没它新鲜,比阿新食材新鲜的饭店……大概也没有了。

“渔港路上新开了一家价廉物美的海鲜饭店。”好口碑先是在本地居民间口口相传,再传到整个临港地区。而阿新后来推出的“刀鱼馄饨”,更是引爆了这家小饭馆的人气。

唐建新骄傲地告诉记者,在上海的海鲜饭店界,阿新是第一家卖刀鱼馄饨的。这是种时令菜,只能在清明前一个月吃到,再往后,刀鱼的骨头变硬,就包不了馄饨了。

刀鱼馄饨与馅料。 来源:解放日报

推出这道菜后,小店人气迎来了第一波高峰。店铺总是爆满,还有人专门从近百公里外的市区赶来尝鲜。“听到‘阿拉阿拉’地说话的,就知道是从上海来的了。”唐建新说,“还有老阿姨老大爷专门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吃顿刀鱼馄饨再回去。”

饭店复市带动芦潮港渔民复工

店铺外总排着的长队让唐建新下定决心搬家。2016年12月,他在老店对面租下一栋3层小楼,总面积翻了近6倍,员工数量也增加到了50人。

“客人不仅仅是变多了。”唐建新说,“回头客特别多,用现在的话说,很多人都会‘二刷’、‘三刷’。”最开始的那批本地食客,和他已成了朋友,来阿新饭店吃饭已成一种生活习惯。

而随着临港逐渐开发,企业接连入驻不远处的产业区,唐建新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午休、下班后会来他这里吃个便饭。三楼开出包房后,还有不少人来这里组饭局、谈生意。去年8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客流量又迎来一波猛增,“还有不少外国客人”。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渔港路那一头的渔贩们。六毛海鲜批发店店主龚海英告诉记者,这里的渔贩大都是本地人,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对市场的变化尤为敏感,“我们一家干这行干了二十多年。近两年,来这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海鲜饭店进货量也水涨船高,我们也跟着多进货、多捕鱼。”

与之相对,疫情期间,饭店闭门,散客也不怎么来买菜,芦潮港的渔民们干脆也歇业休息。“5月1日起要禁捕3个月——保苗。”龚海英说,“如果不能复工,大半年不能干活,损失就大了。”

所幸,六毛海鲜最大的客户阿新饭店率先复市,周边的海鲜饭店也逐步恢复营业,龚海英家的渔船又重新出海了。刚开始,复工的渔民不多,许多人还持观望态度。货少,则价高。但随着市场复苏,出海的渔民越来越多,海鲜的价格也回落到正常区间。

每天凌晨两三点,她的丈夫与表哥从大治河出发,驶向近海,捕捞鲳鱼、白米虾等。上午10点,渔船回港,龚海英再开车把货运回店铺。

一家海鲜批发店门口,顾客排起长队。

下午2点,几辆SUV、面包车停在批发店门口,里头站着不少弯腰挑货的人,有人把挑好的海鲜搬上车。“这些都是附近的海鲜饭店来进货的人。”龚海英说,“马上进禁捕期,各家都在抓紧囤货。”

新店生意“一定会很火爆”

早在在做海鲜供应商时,唐建新就与龚海英一家相熟。开店后,他每天来店里亲自挑货拿货。“阿新眼光刁,要求高,只挑精品。”龚海英说,“个头大的、有黄的皮皮虾、梭子蟹,我都会留给他。”

“阿新这儿的海鲜,和别家不一样。”芦潮港居民老张说。他是店里的老顾客了,隔三岔五就与家人、朋友来此聚餐。


刚复市时,防疫工作检查频率高,且严格。检察人员甚至会按照门口登记的客人名册,走到正在用餐的客人身边进一步核对。唐建新表示完全理解,但这样的检查,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心态。

老张告诉记者,看到阿新开业的消息,马上和家里人一起光顾。门先测温、看码、登记,走完一系列程序,吃饭时还被问这问那,“就算不嫌麻烦,也会暗自嘀咕——现在出来吃饭是不是还有些风险?”

唐建新也有些担忧。前期顾客少,但水、电、煤、人工费支出却没少;好不容易熬过了每天亏损万元的阶段,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他可不想“一夜回到解放前”。“疫情可千万别反弹啊!”此时已是傍晚6点,从两楼看下去,大堂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唐建新自言自语道。

顾客正在饭店里谈笑风生。 来源:解放日报

所幸,“房东”临港集团为他免去了两个月的租金共7万。而在春节期间,阿新本也打算按往年一样关门放假,受影响不大。

唐建新最近还在忙活新店的事情。他打算在临港主城区开一家分店,店铺已经租下,正要装修,厨师也谈好了,原计划5月1日开张。

“一时半会是没法开张了。”唐建新说,“但开肯定还是要开的——早晚的事。临港企业越来越多,旅游项目也越来越多,居民、企业员工、游客跟着也越来越多,生意一定能很火爆。

栏目主编:王志彦 题图来源:胡幸阳
图片除标注外,均胡幸阳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