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上观直击|90后护士戴倩的又一个大夜班
分享至:
 (77)
 (1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宰飞 2020-03-18 11:25
摘要:“只要是有利于病人的操作,我们愿意冒着遭遇气溶胶的风险。”

17日深夜10点半,戴倩喝了一杯咖啡,速溶的那种,不是为了品味,仅仅是为了让咖啡因刺激此刻变得有些迟钝的脑神经。

又是一个大夜班。

戴倩今年27岁,是仁济医院的一位护士,也是第八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现在正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工作。自从2月19日抵达武汉后,白天、黑夜,轮流倒班已是常态。常常说不清今天是几号、星期几。这些信息对于在武汉的医务人员都已经没有了意义,每一天都是与新冠病毒抗争的一天。

看一眼时间,10点45分了,班车已经在酒店楼下等候。11点整,将启程去往医院。戴倩靠近房间的窗口,感受了一下室外的温度,今夜有些凉,冲锋衣里还要再加件毛衣。她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地点,一定不能感冒,身体若有任何不适,都是大事,不仅仅关乎自己,还关乎整个医疗队。

她还记得那是一个月前,医疗队在上海集结的那一天,她做了两件有仪式感的事情。第一件,是在医院里剪短了头发,那预示着要去“冲”,义无反顾冲向最需要她的地方。另一件,是在小区门口和父亲含泪告别,并在心里许下一个诺言——一定会平安回来,这是“守”,守护好自己,也就是守护好家人。

说到守护家人,她其实许久没有陪伴在他们身边了。去年7月,她奔赴云南楚雄州,支援当地一家县医院。12月刚刚回到上海。脚跟还没站稳,武汉疫情突起,她又交上了支援武汉的志愿书。

深夜11点整,去雷神山的班车开了。从酒店到雷神山,17公里。车上,戴倩和十多个护士小伙伴各自静静坐着。一路上,几乎看不到汽车,只有路灯寂寞地亮着。

咖啡因开始生效,摇摇摆摆的车厢没有让戴倩昏睡,她需要在这段安静的时间里,想一想今夜的工作。

17日这一天是戴倩来武汉一个月的日子,更是一个有些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她要第一次独立护理ECMO(体外膜肺氧合)患者。对使用ECMO的患者,护理需格外留心,出血、栓塞、感染……都很容易发生,且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在上海时,戴倩在仁济医院西院的ICU工作了3年,已经是颇具经验的护师,不过ECMO还从没独立使用过。到了雷神山的日子里,她潜心观察仁济的ECMO团队工作,一段时间下来,也已得到不少新知。17日下午,ICU里第二例患者上了ECMO机器,轮到戴倩独立护理了。

戴倩在脑海里模拟着ECMO的护理细节,想象着如何检查患者的瞳孔,如何为他翻身,如何检查循环系统内有无血栓。不到11点半,班车停在了雷神山医院病房门口。

这是一大片简易板房,如果从空中俯瞰,形状有些像一个庞大的鱼骨架:中间一条长长的“脊椎”是医院的通道,两侧“鱼刺”是各区病房。

进入“脊椎”内部,眼前是一条两三百米长的笔直通道,戴倩要步行十多分钟才能到达ICU病房。进病房前,她看到了门口队友们在墙上画的漫画。一幅画中,一对小夫妻并肩而立,那是她的两位同事,前几天刚刚在雷神山举行了“战地婚礼”。另一幅漫画上那个年轻的女护士,画的是戴倩,也是她们中的每一个。

再休整几分钟,她将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护理是一项考验体力的活。她还记得护理过的最难病例是15床患者。为了改善他的呼吸,她和5个医护人员一起为他进行俯卧位通气,要把病人从面朝天翻身成趴下姿势,翻过去,再翻过来,每隔两小时重复一遍。给插管病人翻身看起来简单,其实一个小小动作就会影响到他的生命体征。翻身的过程,要使得出力气,还要像绣花一样小心轻放。戴倩不到90斤的身躯,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一遍遍翻身,也不觉得累。

护理更是一项考验勇气和专业精神的活。比如给插管病人做口腔护理,就犹如“走钢丝”,口插管如果脱出,病人会直接死亡;冲洗时一个不小心,病人咳呛,会喷射出气溶胶。那天她在给一位患者护理时,还没开始吸痰,他嘴角就开始流痰液。她当时害怕极了,脑子里不停地跳出“气溶胶”三个字。最后,她强作镇定地完成了操作。后来她说:“只要是有利于病人的操作,我们愿意冒着遭遇气溶胶的风险。”

就是怀揣这样的奉献精神,3月8日她在雷神山火线入党了。她笑称,没能像两位同事一样在战地举行婚礼,但在战地宣誓入党,同样值得记忆终身。

凌晨12点半,想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想着庄严的国际歌,想着监测仪的滴滴答答声,戴倩又一次推开隔离病房的大门——又一个夜班开始了。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秦东颖 题图来源:受访者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