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抗疫战里的心理疏导故事③|这位主妇既当老师又当妈,超长寒假特别焦虑咋办?
分享至:
 (2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20-02-20 20:23
摘要:妈妈对着女儿大喊一声:“你的手!”赶紧把女儿拉到水池边洗了5分钟,并进行口腔消毒,一边则斥责了女儿一番。

谢老师是一名中学班主任,同时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她真是手忙脚乱……

一方面,她时刻关注疫情信息,每天给家里消一次毒,每拿一样东西都要将其重新消毒,观察家人的手有没有及时清洗、洗的程序对不对、洗的时间够不够等……

更重要的是谢老师面临“两线作战”。最让她苦恼的是,班上有些孩子也容易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所以在这个被大大延长的寒假假期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时,她担心自己把焦虑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于是,她开始担心自己无法有效地抚慰学生心理、指导学生学习,希望得到适当的心理帮助。作为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以及北大、北师大、同济兼职教授,朱永新与他以心理学博士为主的弟子们结成工作组,对谢老师等教育工作者的焦虑案例进行研究和指导。

【判断行为是非,不如看合适与否】

其实,谢老师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疫情中的焦虑情绪,并及时求助就是非常重要的。她不仅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而且是几十位学生的班主任,所以自身的情绪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绪的确具有一定传染性,尤其是在依靠网络进行沟通的时候,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超乎想象,”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源表示,“教师的慌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家长及学生的慌乱,提高教师本身的情绪调控能力才能带领学生打好这场心理和身体的战‘疫’。”

对谢老师而言,有些行为,在某些情境下是适应的,比如从银行、菜场等公共场所回到家后规范洗手、将衣服通风晾晒等,都是合适的行为,但如果一直待在家里未出去,或者已经消毒完之后仍然强迫性重复消毒,那就是非适应性行为。因此,何源认为,与“非是即非”的简单自我判断相比,不如帮助老师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

【孩子手指放嘴里,该如何适度反应】

一天,女儿把手指放在了嘴里。妈妈见了,从身心直接的反应和感受看,出于恐惧或者愤怒,身体紧张、手心出汗、胸口发闷、脑袋嗡嗡作响……她立即产生两个想法——一是,“完蛋了,她要感染病毒了,她要是感染了,她的一生包括全家都完了”;二是,“说了多少遍,还是不听话”。

于是,表现到外在,就是妈妈对着女儿大喊一声:“你的手!”赶紧把女儿拉到水池边洗了5分钟,并进行口腔消毒,一边则斥责了女儿一番。 

这个情绪反应链条带来了什么结果?其好处在于:缓解了自己的恐惧与焦虑,阻止了可能发生的感染,也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同时,其坏处在于:加剧了家庭紧张氛围,加剧了孩子恐惧心理,长期如此还可能破坏亲子关系,自身的焦虑程度也将更加严重。

其实经过分析,妈妈不难发现“如何做到只保留好处而尽可能地减少坏处,这同样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

【身为教师,更需自我体察情绪】

当对自我情绪有了观察并进行分析,就可以寻找一些替代行为,减少原先行为可能带来的坏的结果。对于谢老师,她完全做得到平静地带着女儿去洗手,温和坚定地告诉她:以后不要这样了,还和女儿一起制定出一个家庭防疫小方案等。当妈妈用这样的方式与女儿进行沟通时,妈妈层面的一系列紧张感受也得到平复。

“这是一种新的自我体察方式,其目的是对自己的情绪保有充分的觉察,从而可以适时地作出调整与改变。”利用同样的方式,谢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中,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也在脑海里“暂停”一下,将上述情绪反应链条的关键部分填完整,并快速评估一下“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坏处又是什么”,从而作出适应性的回答。

优秀的老师可以成为学生的范本。无论是道德层面、知识层面、心理层面还是行动层面,都可能在学生的成长中烙下印迹,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朱永新受邀华东师大出版社担任《面对疫情,教育何为》新书共同主编,他及其团队认为,此次疫情也考验了在面临危机事件时,教师该如何与学生一起面对,“所以我们要比学生更快地成长,以对自己的情绪体察为蓝本,并可以学习权威平台上的疫情期间心理调适,包括制定好生活规划,不掉以轻心,也不过度恐慌,“共克时艰、静待花开。”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俞陶然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影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