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当一粒黄豆豆落在舞蹈学校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20-02-14 11:15
摘要:2017年3月,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汇聚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虹桥路1650号。在新的中心,黄豆豆有时练功到夜里。一个人离开时,看着眼前一流的建筑,黄豆豆眼前会重叠出现昔日老练功房的场景。现在,国际舞蹈中心最大的剧场就坐落在上海歌舞团老练功房的原址之上,几乎是重叠的位置。

1989年8月,十六铺码头。

从温州出发,在经历23个小时的轮船航行后,妈妈带着黄豆豆走上甲板,上海到了。

这座大城市夏季潮热的空气一下扑面而来。穿行在街上,就是穿行在热空气的挤压里。比这压力更大的,是12岁的黄豆豆此行的目的。这一年是他报考舞蹈学校的年龄上限。如果再考不上,他就不可能成为职业舞者了。他已经经历了好几次考试失败。这次到上海舞蹈学校来参加总复试,是人生最后一次机会。

下船后,妈妈带着黄豆豆坐了一辆巨龙公交车,车从上海市区浦西的东边一直开到虹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时分。公交车站的马路对面,就是“上海市舞蹈学校”几个大字。虹桥路1650号。一个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天鹅的舞者雕塑出现在这对母子眼前。夏季下午的光线,洒在雕塑上,散发出金色的光晕。妈妈一看到这雕塑,就开始流眼泪。黄豆豆见了,不响。

黄豆豆的爸爸妈妈都是群文舞蹈工作者,妈妈更是一个舞痴。妈妈可以不吃饭、不休息,但是一定要跳舞。因为时代的缘故,父母没能成为职业舞者,因此他们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黄豆豆身上,从小带他看舞蹈排练,希望儿子能够实现他们未能实现的心愿,考到最好的学校,成为真正的舞蹈演员。

在这么一个夏季的下午,阳光洒在雕塑上,母亲掉着眼泪,领着黄豆豆第一次走进了上海市舞蹈学校的大门。此后30多年,从某种意义上说,黄豆豆几乎再也没有离开那里。


《白毛女》在这里诞生

1959年11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上海积极筹备和组建第一所舞蹈学校。第一任校长李慕琳带领一批教师和员工,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完成办校开学前的所有准备事项。1960年3月18日,上海市舞蹈学校在石门一路333号正式成立,按时开学上课。不久学校从市区搬到虹桥路1674号(即今虹桥路1650号),从此开启了这一片土地和舞蹈艺术的缘分。

新成立的上海市舞蹈学校中,许多老师是从1954年成立的北京舞蹈学校调来的资深老师和应届毕业生。1961年春节,在看到南来的北方老师不回家过年时,李慕琳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吃年夜饭。当她发现北方老师不适应上海的阴冷冬天,在床上盖着被子备课后,马上要求把朝南的校长室换给老师们做宿舍,并抱歉地说:“没有关心安排好你们的生活。”

上海市舞蹈学校

在物资供应匮乏时期眼见学生们练功体能消耗大,营养跟不上。李慕琳为舞校申请物资支援,其中有巧克力。李慕琳家的几个孩子见了巧克力都想尝一尝。但李慕琳慈祥而严肃地说:“这是给舞校学生补充营养的,为的是保障他们的学习。”

1964年春,上海市舞蹈学校编排了一个20分钟长度的中型芭蕾舞剧。到了1965年5月,舞蹈学校在其基础上创编成一部8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参加“上海之春”演出,获得成功。50多年来,这部舞剧不知上演了多少场次,搬上银幕后更有上亿观众观看了此片。

由于当年没有机会进专业学校,黄豆豆的母亲曾一遍遍看着银幕上的《白毛女》,学着踮起脚尖。而现在,她的儿子走进了她心中的圣殿,走进了诞生《白毛女》的地方。


不仅是学校也是家

其实,进了舞蹈学校,黄豆豆先松了一口气。

长久以来,他都怕别人误会跳舞的男生娘娘腔,常常对外宣布自己是个“搞武术的”。小时候,父母逼他压腿下腰,让他只觉得童年痛苦。因此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开始住校生涯,逃离父母掌控,让黄豆豆心里特别高兴。再说,学校的伙食不错,如果运气好,能在晨跑中第一个跑到食堂,就能吃到肉松,这是他在温州家里享受不到的美味。

虽然一开始,黄豆豆对舞蹈兴趣不大,但他天生好胜心强,特别能吃苦。老师们都特别好,将所有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黄豆豆记得,自己的班主任是英语老师,不仅英语好,古典音乐造诣又深,对离家住校的孩子特别照顾。

在温州的父母看到孩子考上舞校,又开始盼着孩子成为舞蹈明星。每次考试考第一,他们才会高兴。只有一堂课例外。那是毯子功考试,父母有点心疼黄豆豆,怕出意外,就给豆豆写信说:拿第三也就可以了。但黄豆豆已经喜欢上了在空中飞行的感觉,最后还是拿了第一。

如今,从上海到温州,开车大约6小时,高铁大约4小时,发一则微信过去可以瞬间抵达。但在1989年,黄豆豆和父母联系的方式,除了写信,只有打长途电话。

1989年——1995年,豆豆就读上海市舞蹈学校时期的舞蹈主课老师——陆松龄 老师。

黄豆豆记得,当时他每周从班主任老师那边领生活费,大约5元到10元,然后就自己坐57路车,从虹桥路水城路坐到静安寺今天的静安公园那个位置。30多年前,那里是一个邮局。交10元押金,领一块牌子,可以到2楼去,在指定的小房间里有一架电话,供拨打长途电话之用。黄豆豆和父母约定,每个星期天下午的一点半或两点,从上海打电话到温州家里。先响一声电话铃,那边父母不要接,这边黄豆豆马上挂掉。隔10秒钟再拨,确保电话打过去父母一定能接到,让每一分钟的收费都用在刀刃上。

每周一次,从虹桥到静安寺,从12岁到18岁,每一次都能看到,上海在一点一点变化。高楼起来了,道路在拓宽,高架造起来了,公交车出行不再拥堵。1994年,黄豆豆获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男子少年甲组第一名,1995年以《醉鼓》获全国舞蹈比赛中国古典舞唯一的金奖。这一年,黄豆豆从上海市舞蹈学校毕业,进入上海歌舞团,此后又去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民族舞剧表演。

1999年,豆豆在虹桥路1650号上海歌舞团的老练功房里的练功照。

就在此时,黄豆豆的父亲在温州承包的加工厂车间遭遇强台风侵袭,连一砖一瓦都没留下,上海歌舞团承担了黄豆豆读大学的所有费用,送他上了北上的列车。他到上海时伴随着母亲的泪水,他离开的时候自己含着眼泪。在离开上海的日子里,他开始意识到,思乡的时候,他不仅仅思念温州。虹桥路的那几幢楼对他来说,早已不仅仅是求学的地方,也是他的家。

1997年,黄豆豆毕业,从北京又回到上海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上海歌舞团和上海市舞蹈学校其实就在一个大院里,黄豆豆依旧在熟悉的场域里。每天早上他跟上海芭蕾舞团的舞者们练古典芭蕾基本功,之后就到歌舞团的教室练中国古典舞,有排练的时候排练,没排练的时候创作新剧目。他经常加班,会在很晚的时候才离开。他见过了这片建筑白天夜里一年四季每个时辰的样子。


变身国际舞蹈中心

虹桥路1650号那几幢被上海市舞蹈学校作为校舍的楼,其实大有来头。

《海派文化地图》一书称,如今是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最东侧的B号楼,为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的好友兼合伙人黄檀甫所有。最南侧的C号楼曾是王星记扇庄所在地,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用的扇子,便是扇庄女主人所制。靠西面的D号、E号两栋楼,曾经的户主是昔日卷烟大王丁厚卿。而最北侧的A号、F号两栋楼是孔祥熙家族的西郊别墅,孔家的两位小姐曾住在这里。

2002年6月,经上海市政府决定,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2017年3月,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汇聚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虹桥路1650号。如今,这些小楼作为历史保护建筑,都经过精心整修,连周边的大树都基本按“原树原址”的模式复栽。“两团两院”将名家工作室、创作中心都放在了这些小楼中。因此,那些大师、舞者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小楼周围,成为新一代舞蹈爱好者心中的圣殿。

新建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新建的国际舞蹈中心整体以舞蹈为元素,四栋主体建筑如“四小天鹅”。其中两栋建筑分别是一个座席数多达1074座的大剧场和一个291座的实验剧场。在设计之初,设计师为了让排练厅、教室、舞台的地板符合各门类舞蹈演员和不同级别的学生的要求,殚精竭虑地搜集国内外最先进的材料,进行比选,广泛听取各演出单位意见。大小“样板房”建立之后,请了黄豆豆、吴虎生、范晓峰、季萍萍等一批批专业人员进行试跳和评判,最后付诸实施。如今,舞蹈中心里有48个弹簧地板质地大小各异的排练厅。

去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歌舞团在团市委指导下,从全国招募了30名舞蹈志愿者,用了20多天的时间,在国际舞蹈中心献演了《舞出中国风》舞蹈专场。那段时间,青年演员们已经离开了,黄豆豆还要练功到夜里10点。一个人离开时,看着眼前一流的国际舞蹈中心,黄豆豆眼前也会重叠出现昔日老练功房的场景。少年时代练功的场景会在心里温暖闪回。因为,现在国际舞蹈中心最大的剧场,其实就坐落在上海歌舞团老练功房的原址之上,几乎是重叠的位置。

1997年,刚回到上海歌舞团的时候,和黄豆豆一起进团的有6位同学。当年他们是团里最年轻的演员,练功的时候,排在前面的是二十七八岁的师哥师姐们。后来,师哥师姐渐渐退出一线。有一天,黄豆豆发现自己站到了第一排,是教室里年龄最大的舞者了。后来他尝试编舞,几年后成为艺术总监。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在每一个踢腿下腰的动作里,悄悄度过了。


黄豆豆,1977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