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军事前哨 > 文章详情
《三八线》里的枪,你看到的和还不知道的
分享至:
 (4)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而东 2016-06-16 16:31
摘要:近日,《三八线》在北京和安徽卫视热播。这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视剧,为何能吸引众多观众追看?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它对战争细节做到了真实还原,哪怕是普通一兵手里的枪。

近日,电视剧《三八线》在北京和安徽卫视上线,在两家电视台都创下了收视率的高峰。连豆瓣上的评分,也达到了少有的8.1——非要作比较的话,《欢乐颂》的得分,也才7.3。

说起来,小编也是追这部剧的粉丝之一。原因当然是《三八线》比时下多数的战争题材电视剧(更不用说那些动不动就亮出“穿越式大杀器”的“神剧”了)要用心得多,据报道,剧组为了再现战场环境,连美军的M4坦克都是细致考据还原的。这部剧用心和靠谱的地方(当然也有不靠谱的地方)在哪儿?我们就从李长顺和他战友们手里的枪说起。

 

李长顺的第一把枪是啥?

李长顺入伍从入伍拿到的就是一支“七九步枪”。这个“七九”,是指步枪的口径为7.92毫米,而不是某种特指的型号。在初期入朝作战的部队中,七九步枪非常普遍。据统计,第一批入朝的第50军就装备了七九步枪6111支。

七九步枪

七九步枪可谓大有来历。在上世纪前半段,这种步枪几乎可以说是步枪的通用标准。最早的7.92毫米步枪,由德国的毛瑟设计,1898年定型并开始装备,后来又出现过多种改进型,也被许多国家仿制。七九步枪属于非自动步枪,或者叫“栓动式步枪”,简单来说就是拉一次枪栓只能上膛和击发一颗子弹。从主要技术参数上讲,七九步枪一次装弹只有5发。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仿照毛瑟1924式步枪设计制造了“二四式步枪”,也就是“中正式”,这款枪几乎成了当时中国军队的制式步枪。毛瑟1924式步枪,表尺射程约2000米,有效射程约800米。

《三八线》中指导员手里的M1加兰德步枪。

仔细的观众也许还会注意到,李长顺所在的一连,指导员手里的步枪不太一样。电视剧推进到第21集,连李长顺也换上了这支步枪。其实,经常看二战题材影视片的网友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美制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则称之为“大八粒”,因为这种步枪通常采用的是弹匣(更确切一点叫漏匣)供弹,一个弹匣夹8发子弹。M1和七九步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半自动”这三个字,它通过回收子弹发射后的多余气体,完成退膛—抛壳—再上膛,但是不能自动连发。它的优势在于兼顾了传统步枪精确射击要求的同时,能够提供连续的压制性火力。从1933年到1957年,M1这款步枪都是美军的制式武器。至于志愿军战士手里的M1,则几乎全是缴获。

当然,仔细看《三八线》,有心的观众还是能指出一点小毛病,那就是没听到M1的弹匣跳出时发出的“当”一声脆响。而且,剧中无论是扮演志愿军战士还是美军韩军的演员,对M1似乎都不太熟悉,动不动就要去拉一下步枪的枪栓;射击时,也跟用七九步枪时一样。殊不知在强调火力的美军的那里,这支枪的作用就是连续发射,打到对手抬不起头来。

美制春田式步枪。

说起志愿军战士手里的步枪,还有“三八大盖”。有资料称,最早入朝的39军、38军,装备最多的步枪还不是七九,而是这种步枪。在38军中,三八式步枪占了50%左右,在39军中,三八式占了60%。在志愿军中,大量出现三八式步枪,原因自然是因为这种步枪是我军缴获量之最。此外,还有一种步枪也是当时志愿军步兵的装备之一,那就是斯普林菲尔德M1903(也叫春田式步枪),在被称为“美械军”的39军中,入朝初期,这种步枪约有2400多支。春田式步枪其实是毛瑟步枪的美国仿制版。基本参数跟毛瑟步枪相仿,性能也大致相当,不过子弹的口径小了0.3毫米,而且射击精度高。二战中,这种步枪被美军逐步淘汰。但在提供给国民党政府的军援中,这种步枪倒是占了主流,后来自然也就成为我军的缴获。

 

为啥没怎么看到五〇式冲锋枪?

观众也许会发现,李长顺所在的一连战士手里,好像没几支冲锋枪,特别是苏制的“波波沙”冲锋枪,这和大家印象里的志愿军战士形象有点不符。不过,这倒也是入朝初期直到1951年中志愿军的实情。比如,入朝初期的38军仅有3000多支冲锋枪,而且都是美制或者英制。在这些冲锋枪中,比较多见的是美式汤姆森、M3和英国的司登式。

汤姆森冲锋枪

汤姆森冲锋枪最早的生产型是M1921,后来又相继出现了M1923、M1928/M1928A1、M1及M1A1系列。这种冲锋枪被称为“战壕扫帚”和“战场打字机”,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在短时间和短距离内发射大量弹药。汤姆森用弹匣或者弹鼓供弹,1个弹匣通常装30发子弹,一个弹鼓则最多能装100发子弹。它的有效射程是200米左右,连发时的射速达到每分钟120发,在近距离作战中能有效压制对方的火力。汤姆森装备很早就在中国的军队中亮相,1924年,广东国民政府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就曾装备了18支。1930年起,太原等地的兵工厂也开始仿造M1921式汤普森冲锋枪。抗战后期,大量的汤姆森作为美国军援来到中国战场。前面提到的38军3000多支冲锋枪中,就有2000多支是汤姆森。

二战后期,美军在对汤姆森冲锋枪进行改进后,开始为部队配备M3。汤普森冲锋枪的零部件,要通过复杂的切削加工,这也就决定了这支枪的成本高,制造周期也长。而且,因为制造得太精巧,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故障率高。在比较同时期各款冲锋枪的基础上,美军采用了M3的设计。相比汤姆森,这款冲锋枪的突出特点就是“皮实”。它的机匣由冲压成型的左右各半个部分焊接而成,扳机、阻铁等零件也都是冲压件,这样便大大缩短了制造周期。也因为制造得“粗糙”,这种冲锋枪比汤姆森更能适应战场。从战斗性能上讲,M3和汤姆森的弹药能通用,射程也大致一样,但是它的射速远远超过汤姆森,连发状态下达到每分钟350—450发。

志愿军装备的第三种冲锋枪是英国的司登式。此枪的名称就是由两位设计师的第一个字母和制造厂的头两个字母组成,中文发音为“司登”。志愿军装备的司登冲锋枪是英军依照 MKⅡ式在加拿大朗·布兰奇兵工厂为国民党军队制造的。司登冲锋枪采用的也是大量的冲压零部件,在美军设计M3时,就参考了司登式的设计思路。这种冲锋枪发射的是9毫米的手枪弹,有效射程为200米,理论射速为每分钟500—550发。从外形看,司登冲锋枪和其他的冲锋枪其实很容易区别,只要看到影视剧里的志愿军或者解放军战士举枪射击时,弹匣是横着的,八九不离十就是司登式了。

手持M1卡宾枪射击的志愿军战士。

另外,观众们还能在剧中发现M1卡宾枪的身影。设计这款枪时,美军的主要考虑是将其作为二线部队、基层军官、机枪手、炮兵和通讯兵的自卫武器。和M1加兰德步枪一样,M1卡宾枪利用的也是火药气体回收,实现半自动发射的原理。它的子弹同样是7.62毫米,但长度比M1加兰德步枪短,所以也被称为“中间威力弹”。它的有效射程约200米,接近冲锋枪,可是子弹初速和枪口动能又是冲锋枪所用的手枪弹的2倍。M1的改进型M2甚至具备连发功能,几乎成了一支不是冲锋枪的冲锋枪。在二战期间M1卡宾枪和各种改进型被美军视为理想的步兵近战武器。在需要大量近距离作战的太平洋战场,几乎遍地开花。但在朝鲜战场上,由于在低温条件下的可靠性变差,M1名誉扫地。所以剧中很少看到韩军或美军大量使用这种枪。

1951年开始,大量的苏制武器开始装备志愿军部队,我国也开始仿制量产自己的冲锋枪。所以《三八线》这部电视剧的后半程,开始出现了“五〇式冲锋枪”的身影,而它更著名的称呼,则是“波波沙”。它的外形相当好识别,枪管外包着的散热筒,就是它的招牌。

波波沙的正式型号是PPSh41,采用同样外形设计的还有它的改进型:PPS42和PPS43。波波沙由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斯帕金设计,1940年12月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苏军部队。从制造讲,波波沙可谓枪械简化设计的经典,整支枪的零件总共才87个,所有的部件生产都立足于可靠耐用和易于量产,它的枪身零件也大部分是用钢板冲压而成,组装时则采用铆接和焊接,所以就连汽车修理厂或锡厂不熟练工人都能制造。据说,生产一支波波沙只需7.3个工时。从技术指标上讲,波波沙所用的是7.62毫米的托加列夫手枪弹,用装弹71发的弹鼓或装弹35发的弹匣供弹,有效射程最远200米,在连发状态下,射速最高能达到每分钟900发。就战斗性能来说,波波沙也堪称万能:连发状态下更换弹匣快捷,发射几百发枪弹几乎不出故障。我国生产的五〇式冲锋枪,有效射程比波波沙增加了50米,但只用弹匣而没有配弹鼓。

 

万国牌武器打出志愿军的气势

其实,说来说去,无论是《三八线》中的李长顺,还是真实历史中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手里的武器真的是“万国牌”。小编刚才提到的,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资料统计,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就火炮和枪械而言,就产自世界上24个国家98家兵工厂,其品种和型号多达110种,仅步枪和冲锋枪的口径就从6.5毫米到11.43毫米竟有13种之多,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武器制式不统一,战场表现参差不齐,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后勤补给的难度。光是给几十种枪配齐弹药,想想就是件极其复杂和繁难的任务。抗美援朝作战中,志愿军的弹药消耗量又超出解放战争的几十倍不止。更不用说这些枪械中,有的还是“二手”甚至“三手”,本身的保养条件就不佳,损耗势必严重。有数据显示,在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平均每月的武器损耗数量,步枪就达到12%,冲锋枪则达到21%。对比起来,作为对手的美军和韩军,在武器制式化水平上则不可同日而语。依托庞大的战争工业机器,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日均消耗弹药达到2000余吨,有数据还显示,平均来看,美军每杀伤1名对手,消耗的子弹竟达到数万发,这种消耗量,只能说是奢侈。这样来看,电视剧里的美军和韩军使用弹药时倒显得有点节约,而志愿军则打得太像泼水,让人觉得心疼。

再进一步讲,武器型号复杂,弹药补给不足,很大程度上也影响或者说限制了部队的战术选择。《三八线》中一连首战韩军,连长命令六〇迫击炮班3分钟内要打完所有炮弹,让敌人摸不清志愿军的火力。这个情节被网友和观众评论为非常真实,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恰恰是因为志愿军的重火力配置不足,才“逼”出了这样的战术。还有军事专家分析,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走来的志愿军部队,传统上特别强调近战、夜战、白刃格斗和精确射击。甚至在入朝作战初期,有的部队统计战果时,依据的还是“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为了节省弹药,不少基层的步兵班排连,会选择等敌人更靠近一些再射击,以求得更大的杀伤力,结果在美军密集不间断的轰炸和炮击下,这种战术安排常常导致重大伤亡。同样由于弹药不足,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也往往在弹药耗尽后只能和敌人展开肉搏。相比起来,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火力配置上几乎达到了挥霍的程度。不少的战役中,都有美军在进攻初期炮火准备阶段发射的弹药,就能削平山头的记录。也因为有强大的火力和机械化做支撑,美军可以打出像第五次战役中3小时突穿20公里纵深的战场表现。对于志愿军来说,要吃掉这样的敌人,往往就非得硬碰硬不可。在第一次战役中 , 志愿军计划歼灭美军 2个师、 南朝鲜军 4个师及英军 1个旅,至少10万人,实际歼敌 1.5万人,只达到预期歼敌数的15%。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计划歼敌7个师, 结果仅歼敌 3.6万人, 是预计歼敌数的三分之一强, 被成建制歼灭的美军只有一个团。

当然,装备上的比较,并不是决定战斗胜负的最关键因素。这点相信读者都是明白的。《三八线》里的一连连长曾有这么一段台词:“我们中国人是不愿意打仗的,可是美帝国主义挑起了战斗,那我们就得要保家卫国,那我们就得要义无反顾的冲上去,英勇去战斗,要不然死的就是我们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话很简单,但如果非要说出志愿军有什么制胜法宝,这就是。

 

题图来源:网络 图片编辑:周寅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