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流量研究所 > 文章详情
京东“无人配送”机器人助攻武汉重灾区,服务机器人的行业拐点来了吗?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2020-02-07 14:24
摘要: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崛起,最终建立在产业链上各级电商的努力之上。

一台外形灵巧可爱的无人配送车,向着疫情核心区域武汉第九医院出发了。

昨天,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上,这辆小车从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沿着道路一路前行,灵巧地躲避着车辆和行人,顺利将医疗物资送进医院。这是疫情爆发后武汉智能配送的第一单,完成这一重任的是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

无人配送,似乎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我们的记忆还停留在前几年亚马逊的无人配送飞机上,又或许是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美团无人配送机和复旦团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蓝朋友”。而疫情触发的“无接触”需求,是否会又一次激活技术更替和应用落地?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进行一番走访——

京东物流智能配送机器人完成武汉智能配送第一单


一刻不停歇,机器人支撑医院配送需求


京东无人配送车去的这家医院,是武汉市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定点医院,里面有大批确诊患者,其中不少还是重症甚至危重患者,是本次疫情核心区域的核心,人们都不敢接近。

京东物流武汉仁和站,距离武汉第九医院这个疫区核心只有600米。疫情爆发后,这个站点几乎支撑起了第九医院医疗物资的所有配送需求,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武汉配送机器人首单配送,与汶川援汉卡车不期而遇

疫情面前,京东物流一直在寻求“科技支援”新手段。疫情爆发后不久,立即开始在疫情核心区尝试智能配送筹备,为了实现常态化配送,公司从各地抽调配送机器人驰援武汉。京东物流X事业部的工程师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为智能配送机器人进行地图勘测。

不仅是自主研发的配送机器人助攻,京东物流还能将L4自动驾驶技术与套件对外开放,为其他机器人厂商提供技术支持和升级,让更多其他厂商的配送机器人也快速实现无人跟随模式下的L4级别自动驾驶。

随着机器人的不断集结,这些“机器人逆行者”还可以做更多。京东物流表示,如果一些特殊的医院或是隔离小区有需求,企业也将考虑通过配送机器人来提供服务,让这支奇兵成为一支重要增援力量。

而同属于腾讯系的美团,也在进行这方面的考虑。早在2018年,美团点评就宣布推出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除已经投入试运营的无人车“小袋”外,美团无人配送新款概念车和无人机也首次亮相。

当时,美团方面的负责人曾公开展示了一次无人配送车的工作过程:一辆无人配送车驶入发布会现场,将外卖咖啡送至人的手里,这是其首次公开完成从B端到C端的配送全流程。

无人配送的落地,是对技术的挑战,但最难的是将技术与用户体验有效结合。美团方面称,他们正在构建一个完整产业生态圈,希望通过开放自身多重场景,联合各界合作伙伴共同打通无人配送的“产学研用”全生命周期链,用无人驾驶技术打造友好交互智能配送系统。目前平台集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力量,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华夏幸福、Segway等近20家国内外合作伙伴。

“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是人车混送的方式。” 美团无人配送部负责人觉得,无人配送车是对骑手的有效补充,双方各有优势,机器人的优点是可以持续工作,比如承担更多夜间配送任务;而骑手更为灵活,可以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场景,两者“双打”才能更有效提升效率与优化用户体验。这种服务目前每天在松江大学城试用,试点期间由无人车配送的美团外卖订单超过1000单/天。


承接“最后三百米”,补缺传统物流配送“末端弊端”


纵观人类历史上抗击传染病的经验,“隔离”被视为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一些互联网从业人员认为,由于每一次“面对面”接触都增加了被传染的可能性,人们可以尽可能压缩社会活动,但终归需要直面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因此人们从未像现在一样强烈需要无人配送服务。

传统物流配送末端存在的问题暴露无疑:诸如自动存取系统、自动拣货货架、自动化输送设备等等,这些手段在仓储物流体系中被广泛应用,但到了“最后一公里”,依旧无法摆脱对人力的依赖。就比如智能快递柜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快递小哥的部分工作,但“最后三百米”末梢环节还是科技尚未染指的空白地带。

针对这种情况被开发的无人配送,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早在2013年,亚马逊就提出了无人机送货计划,2016年Prime Air无人机送出第一笔订单,2019年亚马逊又对外展示了无人配送车Scout,普通用户享受这种服务的时间似乎已不再遥远。

去年现身中国国际工博会的第三代智能配送机器人“蓝朋友”,如今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它的设计者,是复旦大学RoboWay团队,该团队由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立荣、博士张天资等8位核心成员组成。

“蓝朋友”去年开始在校园场景进行运营测试。这台机器人拥有多传感器融合的自主导航系统,具备对周围环境的高精度建模、识别、避障等功能,甚至可以在道路阻塞时由后台调度系统自动切换配送路径。“蓝朋友”运行速度为每秒0.7米-1米,最高可提速至2米每秒,和汽车开得一样快。

张天资介绍,为了“提性能、降成本”,团队曾在“蓝朋友”的底盘和导航系统两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仅硬件结构设计就经历20余次改版和测试验证,最终才研发出这样结构紧凑、性能稳定的低成本底盘。“这种底盘由四驱转为前轮两驱,创造性地从软件层面解决了前轮两驱底盘在5厘米左右小台阶上容易打滑的问题。种种努力之下,三代“蓝朋友”的硬件成本降低到了一代机器人的六分之一。

尽管“蓝朋友”尚未真正投入到疫情抗击中,但市场在期待着它的表现。


行业“突击考”,不是满分却潜力满满


如果将无人配送在这场疫情中的表现比作一次“突击考”的话,虽然没能给出满分答卷,却已然显示出满满潜力。

除了京东物流以外,其他无人配送机也在抗疫战争颇有存在感:比如,广东省人民医院引进了两台集成无人驾驶的机器人,可实现自主开关门、自主搭乘电梯、自主避开障碍物、自主充电等功能,在医院中承担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机器人从病毒洁净区承载餐食或物资出发,自动前往各个隔离区房间进行配送,试图通过机器人自动化免接触配送的方式,阻断“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链条……

“这个领域的繁荣值得期待。” 张天资对于无人配送的前景乐观而坚定。他坚信:“这是趋势,是未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人力配送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而智能配送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将辅助“电瓶车+人”的传统配送模式,实现人机协同。除此之外,机器人更可配备保温保鲜设备,为食品、隐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然而,无人配送领域还有许多难关需要克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服务机器人的时间线——2017年,是机器人市场融资遍地开花的一年;但2018年,资本市场进入冷静期,国内服务机器人行业中B轮阶段中后期的融资只有10轮;2019年则继续“降温”,仅有优地科技、云迹科技、深兰科技等少数企业完成了B轮以后融资……

资本市场从狂热转向冷静,与无人配送领域的两个现实问题不无关系。

其一,是自动驾驶的技术局限性。无人配送本质上属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分支应用场景,但2019年并没有等来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落地,而是多家车企将量产的时间节点向后推迟,症结恰恰在于技术的不成熟。

其二,也有商业模式上的制约。当下服务机器人的盈利模式以租赁为主,其中可以算两笔经济账——从机器人服务商的角度来看,租赁模式毛利高但营收增速慢,属于典型的“高收低租”;对于快递公司或生活服务平台而言,倘若机器人的配送成本高于人力、时效性不及人工,处于商业的考量自然会偏向于后者。

从某种程度来说,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拐点,正是由肺炎疫情激发出的需求,这为无人配送带来了新的变量,这段时间成为电商平台培养用户习惯的窗口期。


记者手记

期待互联网世界的“微光”


记得曾经有这样的数据:十年前,一个万人规模的大型社区,仅需要2至3名快递员,当时的配送需求集中在电商购物领域,而如今外卖、送菜、跑腿等服务越来越高频,同样一个社区如今至少需要20名以上的快递员。而“无接触”需求,可以说是市场的终极选择。

一个理想的设想是,疫情所折射出的市场痛点,会迫使资本市场和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无人配送的前景和社会价值,通过资本的全方位接入和政策上的红利,加快技术迭代和商业落地,重现电商行业的崛起路径。

当然,设想成立的前提,建立在产业链上电商们的努力之上。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用户体验领域的“惊喜”,让互联网世界带给我们更多的微光。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自于京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