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流量研究所 > 文章详情
抗击疫情,心理压力过大怎么办?网络平台心理援助咨询师如是说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2020-02-07 10:15
摘要:心理健康就是每个人的氧气面罩。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最近,不少网络平台响应国务院号召,开设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由志愿者心理咨询师提供线上服务,解放日报·上观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不少第一手情况——


互联网平台开通在线心理援助服务


每天都在关注疫情发展,记者觉得自己的心理有些“绷不住”。在知名心理咨询平台“KnowYourself”上,记者进行了一份目前已有10多万网民参加的“疫情期间心理状况自评”。

35道题,花费5分钟时间,从抑郁、强迫、恐慌、疑病和愤怒五大维度,系统评估此次疫情中本人的心理状态,测试结果为“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风险”。记者回答的问题包括:“我会憎恨促使疫情发酵的那些人,认为他们应当遭报应”“我有想要砸东西或摔东西的冲动”……可以从“不符”“有一些符合”“比较符合”“符合”这四个“程度选项”中选取符合自己的情况。

记者获得的测试结果。

根据测试结果,心理学专家会在线上提出建议。比如,呈现“中度”的抑郁表现,建议可以减少负面信息输入,避免消极情绪过载带来心理负担;可以尝试列出想做的事,重拾现实生活的意义感;回忆在之前遇到危机时的面对方式,重新肯定自己的抗压能力。

对于总是忧虑自己生病的中度“疑病表现”,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可以尝试深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体感受上而非想法上,通过正念冥想,让自己冷静,觉察身体真实感受;此外,还可以通过官方的网络问诊平台了解实际情况;从家人朋友那里寻求情感支持。

对于不少网络平台相继开通的类似专业心理测评,许多用户的评价是“专业而及时”“问题设计专业性强、结果可信”等等。除此以外,一些电商平台也开展心理援助热线。

“美团”联合多家心理咨询机构,发起免费在线心理援助行动,为奋战在湖北一线的医护人员、确诊病人、被隔离观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情绪疏导与心理陪护等。在美团App和大众点评App首页搜索栏输入“心理援助”关键字,就可以到达服务页预约咨询服务。

第一阶段的心理援助面向湖北地区,目前已扩展到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有11家机构300多名心理咨询师在“美团”上提供专业服务。

“京东”也为全国用户提供了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专业医生问诊服务。24小时无休提供免费的心理疏导热线服务,特别针对高强度、高压力环境中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而在“名医直播”平台上,京东互联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孙英福,还针对人们对新冠肺炎心理恐慌问题做了直播解答和解读。最近的几场名医直播,总播放量超过1200万次。

“壹心理”平台也开通了疫区公益心理援助专线。大年初一,平台发起“后背”计划,为疫区提供免费、专业且系统的心理援助,让心理咨询师成为逆行者的“后背”。目前,平台从2000名志愿者咨询师中筛选出有专业背景和重大危机处理经验的120人,上线接听公益专线。


公益援助“供需”尚未达到平衡


而目前各大平台和心理援助遇到的共同问题是,大批咨询师热情饱满、一拥而上,但供需信息却不那么对称,不少资源被闲置。

美团的“在线心理援助行动”上线一周以来,累计为583位用户提供服务,尚未达到饱和。“壹心理”的在线心理倾诉和援助系统,每次服务时间在25分钟以上,上午9:00至22:00提供服务。专线每天可服务600人-700人,但求助者却只有300名左右。根据统计,这些求助者中,一线工作人员为数很少,不足10%。

“明明一线工作人员承担的压力很大,为何他们不来求助?” 不少来自上海的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他们听到身边有不少驰援武汉的一线医生说过,当地人手不够、长时间工作导致体力透支,身心压力都很大;还有的担心自己感染,更害怕传染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因此陷入恐慌;除此之外,还有无法陪伴家人的煎熬,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深深自责。

一名身在武汉的上海记者则觉得,一线工作人员心里求助的比例不高,或许并不是“不需要”,而是因为“真的没时间”。这段时间一线人员正处在最危急最紧张的工作中,即使换班,可能更紧迫的是及时休息,暂时没有整段的私人时间用来寻求沟通甚至照拂自己的情绪,他们的关注点更可能在于物资是否跟得上、治愈率高不高等问题上。

对此,心理咨询师卢美妏认为,应激状态下医护人员人可能会比较亢奋,等到疫情稳定或者结束时,各种创伤应激反应才会大规模出现。那时候才是需要大量咨询师的时候。她说,希望现在心理咨询行业的“繁荣景象”不是一时热情,要通过长期规划,保持心理干预有足够的“后劲”。

卢美妏参加的一个临时民间公益组织,名叫“用心抗疫”,其组织者之一是心理学博士曹慧。这支团队后续将持续为包括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各种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让心理健康成为普通人的“氧气面罩”


“在危机面前,心理健康就是每个人的氧气面罩。”采访中,“美团”平台上的公益心理咨询师孔焕云这样告诉记者。

孔焕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平台的心理咨询师,拥有IHNMA国际催眠师、WMECC-WMECA国际终身认证催眠师等多个专业资质认证。1月22日,孔焕云从无锡回到湖北孝感老家过年,此后因为武汉封城而被困在孝感。看到“美团”联合心理机构发起的招募活动,她第一时间便报了名。孔焕云说,8年前,她在湖北襄阳市妇幼保健院当检验科医生,如果不是因为家庭原因移居到别处,这场战役她本该冲在第一线的。如今老同事们都在坚守阵地,她也想换个方式支持湖北。

每天都有人在心理崩溃的边缘,他们的确很需要接受心理援助。”孔焕云说,她最近接待的咨询者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普遍并不是确诊患者的近距离接触者,却感到各种焦虑、害怕、担心,怀疑自己会得病,被各种真假信息裹挟。

焦虑导致的家庭矛盾,在这个阶段很容易爆发。比如有的女性是一线工作人员家属,平时夫妻关系不错,但疫情爆发之后,夫妻俩开始越吵越凶。起初丈夫担心自己会携带病毒传染给家人,主动与妻女隔离、分房居住,但渐渐的,女士从担心丈夫身体健康,发展到埋怨他不顾家、甚至疑神疑鬼,在丈夫接到其他女性的工作电话后检查他的手机短信,夫妻关系一天比一天差。

孔焕云觉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疫情有关。疫情期间,不管是前方工作者还是后方家属,承受的压力都很大。应该耐心倾听当事人倾诉,接纳对方的感受。还要站在一线工作者的立场,分析其处境以及工作家庭双重“夹击”所可能面临的巨大压力。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在于一线工作者家属能够调整自己、控制情绪,让家人能在压力状态下感受到温暖和放松,把家庭当作“避风港”。

还有一些易感人群也特别容易情绪爆发。比如一位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年轻姑娘,前段时间去过外省市,但从未接触过确诊或者疑似患者,她可能会持续感到害怕,每天不停地量体温、时不时感到心跳快、喉咙痒,躯体化症状很明显。对于容易受心理暗示的求助者,除了给予倾听、共情和支持,还可以通过催眠进行状态调整,运用潜意识沟通的方式,释放压力,也做认知调整,大大降低对疫情的恐惧,缓解躯体化症状。

孔焕云告诉记者,在这次疫情中,有一部分人特别容易担惊受怕,除了外部因素外,还可能与严重缺乏安全感或者受暗示性强有关,安全感不足的原因有3岁以前亲子脱离,经常见到父母吵架,或者经历过校园霸凌、游泳溺水等让自身感到痛苦、恐惧的经历等等。

她希望更多人能够在这个特殊阶段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需求,通过专业化的帮助打开心结、解决问题。对于暂时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线上沟通的一线工作人员,可以尝试进行自我调节,为自己设立一些“边界”、保留留一点“空间”,有时候可能只是休息五分钟或者挤出时间安心吃一顿饭,以保持更好的状态投入战疫任务中。


栏目主编:张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