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团结就是力量》是抗战歌曲,为何能传唱至今?与这一点密切相关
分享至:
 (104)
 (2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康令 2020-01-25 06:31
摘要:经典抗战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本身是带有深刻时代烙印的政治话语,之所以能传唱至今、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一脉相承,反映了人民智慧和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大显著优势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延绵不断的古老文明与超大型现代国家相结合构成了“文明型国家”的独特形态。我们要自信地看到,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焕发新生,并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为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丰厚有益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一股子精气神,从华彩瑰丽的诗词歌赋到耐人寻味的名言警句,满满的追梦力量至今催人奋进。在中国历史上,当人们信心满满、精神抖擞、团结一心的时候,国家就常常强盛;当人们忧心忡忡、萎靡不振、人心涣散的时候,国家就往往衰败。传承两千多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哲学思想,又是道德准则,还是政治理念,更如同文化基因一般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从文学家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到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胆魄,再到思想家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担当,无不激励和督促人们努力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人生价值和家国情怀充分结合,这便构成了国家治理悠久历史的牢固基石。

人是政治生活的主体,国家治理的动态过程是通过人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的。西方政治十分追求“三权分立”之类的“物理结构”,这种基于“理性人假设”等发展出来的模式,其背后实际上是难以调和的利益分歧。中国人则特别讲究政治主体之间产生“1+1>2”的“化学反应”,背后正是齐心协力的价值引领,可以概括为“团结就是力量”。经典抗战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本身是带有深刻时代烙印的政治话语,之所以能传唱至今、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一脉相承,反映了人民智慧和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从个体之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和“一个好汉三个帮”,到社会维度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人心齐,泰山移”,再到国家层面的“上下同欲者胜”和“万夫一力,天下无敌”,都体现出“团结”的精神力量对于国家民族的积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如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引。中国人更擅长于辩证思维、关系思维、有机思维和内化思维,美国人更擅长于逻辑思维、类属思维、机械思维、外化思维,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的国家治理效果的差异,也体现了思维方式的较量。比如,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和美国人的逻辑思维之间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异,前者接受矛盾,后者排斥矛盾。美国式的思维认为,如果一个命题与另一个命题存在矛盾,那么这两个命题当中的一个必然是错误的、是需要被否定的。而中国式的思维认为,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任何一个事物实质上都是一个矛盾体,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要接受矛盾,更要寻求超越矛盾。

一方面,矛盾双方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所以不能死板和单一地去看待事物,“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需要在理解和认清事物复杂本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多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去进行渐进改革,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共同把领导方式、执政能力、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等不断优化和完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阻碍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矛盾,是必须要消除的。习近平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他强调,这种斗争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在斗争过程中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这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典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蓄藏着非常丰富的经典概念,古往今来薪火相传,是我们进行知识创新和话语创新的智慧宝库。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礼”的概念经过历史淬炼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与之相关的有礼治、礼乐文化、礼仪修养等,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全球治理等多重维度都可以提炼出许多现代启示。从精神内涵来讲,既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也有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包括政治领域的“仁礼存心”,是指避免滥用权力,以“礼”制“力”;经济领域的“礼尚往来”,是指扩大并且协调好各方利益,以“礼”促“利”;文化领域的“礼乐相成”,是指提升文明理念,以“礼”倡“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能找到现代治理过程中礼治对法治进行补充的生动例子,比如上海的道路标志上就写着“守法有序,文明礼让”,还有之前网上非常火爆的一段视频,显示车辆在上海高架路上整齐地汇入,就可以概括为:各行其道是法,交替通行是礼。

再比如说“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按照“顺势”和“得势”的方式前进,既能借势而为、得道多助,又能审时度势、积极运筹,在国际竞争中不惧困难、直面挑战,所以往往可以转危为机,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解决原本可能难以解决的困难,实现原本可能难以实现的目标。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际,中国应更加主动地“造势”和“谋势”,为自身和整个世界开辟更广阔的发展和进步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严复曾说过:“四书五经,故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炼而已。”这种“绎新籀古,弘扬传统”的思想其实指的就是创新传统、走向复兴。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立足当代、把握未来,同时一定不能忘却传统、抛弃历史。我们要自信地在国家治理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