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分享至:
 (83)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20-01-13 06:01
摘要:从系统内“小循环”到社会化“大循环”

打开手机端的“文化上海云”,家住奉贤的市民奚琴“秒杀”了一张13日下午第六届“美丽奉贤”戏剧节大师导赏的入场券。“活动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导赏芭蕾。”她说,“以前不知道去哪里找活动,现在全部资源整合到云端,市民享受到的文化服务越来越多了。”

这是如今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随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多元的供给主体、丰富的文化产品供应、精准对接的供需机制,为百姓送上“最后一公里”的文化大餐。记者近日从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上海已在2019年底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显示,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满意度评估综合得分90.46分。

完善四级设施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务离不开空间载体。目前,上海已形成“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从“十二五”末的0.15平方米增加到0.2平方米。

有关统计显示,上海现已建成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23个,街镇图书馆216个;市、区两级文化馆2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6家;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5546个;东方社区信息苑311个;美术馆89家;博物馆131家。“十三五”时期,上海在规划建设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世博会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的同时,进一步统筹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方面,上海通过资源下沉,激活市民家门口的“文化驿站”。针对人群居住结构特点、自然村分散等情况,上海各区积极推动建设介于街镇、村居中间的3.5级“邻里中心、街区中心”,设置村居4.5级“客堂间、睦邻点”等基层服务点。同时,在商圈、楼宇、交通枢纽、公园绿地、滨江水岸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机构共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城市书房、智慧图书馆、望江驿等新型公共空间,有益补充四级设施网络,实现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与融合发展。

“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过越精彩。”这是闵行革新村一位村民的心声,“‘文化客堂间’活动多,参观一圈,还能看到脚纺车、手纺车等以往的生产生活用具,让新一代了解农耕文化,留住浦江乡愁。”

精准供给,实现“点单式”“订单式”服务

目前全市建成运行的21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超过90%委托企业、社会组织、群众文艺团队等各类主体参与整体运行或部分项目管理。与此同时,上海现有市区两级注册文化类社会组织达1200余家,较2015年增长近30%。

在专业化、社会化运作的基础上,上海创建了公共文化内容四级配送网络,通过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平台,实现“点单式”“订单式”服务。2013年,上海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区域全覆盖的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上海云”。目前注册用户超过500万,线上场馆数4000余家,平台日均浏览量达50万人次,累计发布40万条有效公共文化活动信息,市民通过平台预约参与的活动达14万余场。通过云平台,最新潮的文化资讯、最真实的百姓需求反馈,均“一键可达”。

为加强精准化供给,上海在全市设置了5000余个市民文化需求二维码,形成“需求地图”。2019年,市区两级公共文化内容共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活动共计3.88万场,文艺指导7.8万课时,电影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0万余场,总受众人次1768万;东方信息苑总服务人次1759万。公共文化内容供给持续向3个远郊地区倾斜,配送额度占全市配送总量的20.3%;持续向基层居村下沉,配送场次数占总配送场次的76%。

近年来,为扩大公共文化产品采购范围,上海还积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平台,逐步建立起区域化机制供给模式。2019年3月举办的“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会”,首次将文采会扩展到长三角,共吸引240家参展单位、1500家采购主体,现场成交意向金额达1.04亿元,这也是文旅融合后首次实现公共文化产品跨区域、全产业链的一次集中展示。“安徽铜陵的歌舞、黄梅戏,长宁的节目,都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我们要让文化像水一样流动起来。”长宁区相关负责人说。

培育“百姓民星”,市民站上舞台中央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社区居民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受惠者,更走上舞台成为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级各类群众文化团队2.3万余支,其中市、区、街镇三级群众文化团队6000余支,一批“百姓民星”站到了舞台中央。

奉贤区的“唱响贤城——群文四季歌”,主力军是全区400多支群众文化团队。松江区的“百姓戏台”品牌项目,邀请各街镇的群文团队参与公共文化资源配送,40余支街镇戏曲沙龙队、150余支居村戏曲团队、4000余名戏曲爱好者是当之无愧的“百姓民星”。崇明区竖新镇打造“百姓大舞台”,台下的观众变成了台上的主角。“乡音戏曲沙龙”则是嘉定区徐行镇群众心目中的“草根民星”团队,成立至今,每周六下午两小时演出雷打不动,吸引戏迷观众累计达14万人次。

通过积极培育群众文化团队和基层文化能人,上海广泛开展文化走亲活动,通过跨区域“文化走亲”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活力。居住在金山工业区的村民黄辉英酷爱收藏全国各地各时期的红包、邮票,已收藏4000多套,共130个种类。通过文化部门牵线搭桥,红包封展览成为文化配送中的经典项目,并被列入区级配送资源。附近的村民说:“百姓民星,烧出了公共文化配送传家菜。”

“公共文化建设难在基层,贵在基层,越到基层也就越见功力。”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见证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变革,“过去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员工’模式,正在逐渐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多元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院团、企业、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团体、基层群众文体团队,也可以是公民个人。从上海的基层案例看,在更大范围整合各种资源,变系统内‘小循环’为社会化‘大循环’,已成为一种自觉。”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