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赫伯特·芒:一颗行星以他命名,因为一只煤炉子决定在华长期合作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吴孟熹 2020-01-10 11:30
摘要:他与中国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

10日获奖的十位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人中,奥地利籍专家赫伯特·芒与中国科学家长期合作的缘起,有些特别。

“81年他第一次来中国时,是联合国的工业开发总署派出的专家,到中国郑州机械研究所,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没有暖气,研究室里只烧一只煤炉子。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看到中国科技人员的精神,被其所感动,因此决定长期合作。”赫伯特的长期合作伙伴,同济大学教授袁勇透露。

这位奥地利科学院前院长,美、德、波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士,如今是同济大学的特聘教授,他与中国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

第17460号行星:“Mang”

1981年,赫伯特教授首次来华授课。

茫茫宇宙中,有一颗星名字叫“Mang”。2004年,奥地利联邦政府为表彰赫伯特·芒(Herbert Mang)为科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给第17460号行星取的名字。

赫伯特是著名的结构工程和计算力学专家。1977年他与Gallagher教授(有限元法开创者之一)揭示了杂交位移法的数值不稳定性。之后,创造性地发展了边界元法的奇异积分技术;理论上澄清了钢筋混凝土冷却塔等薄壁结构的破坏机理,推动了设计思想的转变;在多场与多尺度领域有重要建树。他享有很高的国际学术声誉,曾任欧洲应用科学计算方法学会主席,多个重要国际期刊的主编等。

说到与中国的结缘,可以追溯到38年前。当时,他以联合国特派专家身份来华工作,在各地讲授有限元法。1981年起,赫伯特教授与力学泰斗钱伟长、计算数学、有限元奠基人之一冯康先生等合作,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结构有限元国际会议,促进了世界对我国在有限元理论方面原创性贡献的认识。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奥科研合作,多次代表奥地利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等签立了科研合作备忘录,2007年,大力推动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和同济大学建立了“中奥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

一组数据非常直观:多年来他参与联合培养28名博士和近百名访问学者;与中国学者共同发表了125篇学术论文,占候选人论文总数四分之一以上;共同组织20余次国际会议,在我国20多地开设百余场学术讲座,直接受益学者、工程师超万人。

港珠澳大桥建设,有他一份力

2018年,赫伯特教授在他的办公室工作。

2007年起,赫伯特教授成为了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合作参与了多项重大课题,并为港珠澳大桥工程等重大工程出谋划策。

2012年的港珠澳大桥沉管施工现场,就有他的身影。那时,赫伯特与中科院数学所、同济大学合作,提出随机分布复合材料优化设计方法及多物理场多尺度分析模型。方法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管节和上海中心大厦底板混凝土设计与施工,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期性能控制难题。此外,合作单位提出的隧道-地层强震非线性大规模仿真方法,也得到了赫伯特教授的大力支持,试验成果有效支撑了工程建设,解决了港珠澳大桥隧道结构抗震关键技术难题。

袁勇教授领衔的同济大学团队和赫伯特芒教授有着长期联系。谈起与赫伯特教授初识,他说,是在1994年。“当时我到日本参加第四届国际计算力学大会,他是国际计算力学指委理事会的成员,那个时候他还不是副主席。当时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我才刚博士毕业,他已经是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人了。”

如今,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探讨研究项目;或者是在国际会议上设立一个小的专题,一起来组织讨论;又或者是学生的互访,包括联合培养、双学位、年轻教师的访问等……维也纳的学生和同济学生因而有了联系,这也是同济大学对外交流的一部分。

在平时的讨论中,没有分歧是不可能的。“通常来说,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流派。比如数学所他们那边发展了一种基于随机力学的计算方法,芒那边的方法是基于微观力学的方法,我们开始做的是基于宏观力学的方法。所以三个方法会有所不同。” 袁教授说,他们会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看看有什么差异。从差异里面找到新的值得研究的方面。

袁教授提到了之前的一个课题,来解释和赫伯特教授虽然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差异有所不同,但始终能在学术领域保持良好交流的原因。这个课题叫“bridge the gaps”(跨越差异的桥梁)。“‘gap’这个词,可以引申为海峡的隧道、桥梁;也可能是学术上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别;也可能是思想观念上,甚至是文化上的鸿沟。”这个课题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充分说明了交往可以融合很多差异,建立起学术上、文化上相互沟通的桥梁。

在维也纳,每周会找一个时间去吃中国菜

2012年,赫伯特教授在港珠澳大桥沉管施工现场。

工作之外,生活上赫伯特·芒教授也始终欣赏着中国文化,并和中国同事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经常希望我们也到奥地利去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他每年会来中国,至少来两次。“我们会赠送一些代表同济、或者上海、中国文化的小礼物,比如说一些中国的绘画,还有篆刻作品。他也会回赠一些莫扎特巧克力,还有巧克力蛋糕。”

袁勇教授觉得,赫伯特·芒教授是个容易亲近的人。虽然年近八十,但身体还算硬朗。他虽然学术上严谨,但不严厉,对人和蔼,平时热爱到各个国家走访进行研究,一年据说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呆在维也纳。

即使在维也纳,他每周也会找一个时间去吃中国菜,有一家名叫“青岛”的餐馆是他的最爱。袁教授说,“去维也纳访问的时候,他特意找中国菜餐厅让我去体验并评价一下正宗不正宗。”去年,袁勇教授还陪他到湖南长沙体验了一下湘菜,并且去了岳麓书院,让其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对教育的重视。他去过中国很多地方,在郑州、北京、湖南等地都留下足迹。

【链接】

在沪海外人才数字一览——

据统计,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数量达到21.5万,居全国首位。

截至2019年,上海市连续7年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综合排名第一,实现“七连冠”。

自2017年4月全国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以来,截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共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约18.8万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约3.4万份,占比约18%,上海市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

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共有58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同济大学供图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