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有“电波”,不止于“电波”——2019文化回眸
分享至:
 (257)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文化频道集体 2019-12-29 06:01
摘要:什么是“出圈”的清晰路径

人总是喜欢选择某些特殊时刻来回眸,尤其是职业记录者们。

一年间,在上海诞生的一部舞剧,全国巡演一百场,让众多从未看过舞剧的年轻人走进剧场,它的名字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现象级作品,当然只是现象级作品,独木不林,然而,木自有土壤。

上海语言、中国语言、世界语言的日渐融合,让更多值得期待的文艺作品得以生长。而以一个或若干个“现象级”为突破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跨界,便是“出圈”的一条清晰路径。

新的一年近在眼前。我们希望在这里呈现更有分量的人、事、现象,不缺席,也不矫饰。在技术迭代、效率至上的今天,文化的力量或许更值得珍视——动人,深沉,持久,亦能“出圈”。  

出圈

文/吴桐

2019,像是约好了一样,小众文艺纷纷出圈。

先是《声入人心》的热播,靠阿云嘎、郑云龙等一众有颜值有实力的歌手,让更多人关注歌剧和音乐剧。然后是《乐队的夏天》,分批放出老炮儿,送摇滚出圈。这个夏天,要是谁不知道新裤子、痛痒乐队、刺猬乐队,谁没听过那句“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就好像过了一个假的夏天,要准备好迎接朋友们鄙夷的眼神。而在上海诞生的一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一场又一场的巡演中突出重围。“黄牛票”曾被炒到2000元一张,这对一部原创舞剧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许多从没看过舞剧的年轻人走进剧场,二刷、三刷都不够,还心甘情愿成为“自来水”,在社交网络上“吐血推荐”。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再小众的东西,也有其大众属性,有可以引起广泛共鸣的东西。借助电视和互联网,小众文艺得以抵达更多观众。它们收起高冷的表情,引观众入戏,产生深层次的互动。它们带来社会层面的争议与讨论,引发媒体、意见领袖的跟进,进行二次传播。比如,《乐队的夏天》等综艺节目,就靠“投票”这一法宝与粉丝保持密切的互动。观众就像操心的“老母亲”一样,盼着自己支持的乐队取得好的排名。同时,《乐队的夏天》也引发了一系列话题,比如摇滚乐的发展与困境。

“出圈”后,当然要乘胜追击。红了的歌手,有了更多的演出邀约。火了的剧,迎来更多的巡演接洽。每到这时候,总有人站出来说:我反对!说这话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圈里”的“死忠粉”。他们就好像自己私藏的宝贝被别人抢走,原本神圣的东西被“圈外”的大众“消费”,原来的“优越感”消失了。实际上,他们的利益也确有受损。因为原本小众的东西火了,票价就会水涨船高,热门的演出票也再难抢到了。比如,郑云龙大火之后,他主演的音乐剧《谋杀歌谣》北京场就比上海场的票价翻了好几倍,引发观众不满。有批评称,这是对演员的“过度消费”。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对比起来,《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各地的巡演中,虽不断加场,但仍选择维持原来的票价,希望有更多观众走进剧场。目前,《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各地演满了100场,巡演计划排到了2021年。

一位音乐剧演员火了,并不足以带动整个音乐剧产业的发展。几支乐队有了更大的知名度,也并不能让更多摇滚乐队脱离艰难求存的现状。一部舞剧火了,当然也并不能折射出舞蹈艺术的兴盛。

热闹一过,看热闹的观众会早早散去。如何把“圈外”的观众留下来,变成“圈里人”,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云端

文/施晨露

“可能没有第二个城市会把这样重要的位置安排给一家书店。”

8月,位于上海中心大厦52层的朵云书院旗舰店开业。那几日因为个人原因在上海停留的作家余华来捧场,和他并肩的是南京来的毕飞宇。余华调侃:“我们一个江苏兴化人,一个浙江海盐人,30多年前来上海总要去大世界。现在,又到了30年后上海必到的新地标。”

“最高”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但经营者并不执着于“最高”。12月再来,排队已不如刚开业那般“恐怖”,书店里人潮仍然汹涌。“我预计,‘最高’名号很快就不属于我们了。只要哪儿再造一座高楼,开一家书店,都可能‘最高’。”书店一位负责人大方透露,“其实中国最高的书店不在这儿。珠峰大本营有家驴友开的书店。你说,它是不是最高?”


朵云书院旗舰店

看书还是看景,在云端的书店,或许不是单选题。然而,把云端的位置给一家书店,可能的确只会在上海第一个发生。

上海人想做的事都能做成。在浦东,从云端俯视这片土地,这家书店是一个好注脚。


朵云书院旗舰店

关于“高”,还有一句话,高处不胜寒。业内人评价上海出版,是低调的、务实的、耕耘精品的,但似乎是离爆款有点远的。上海出版底蕴深厚,但正如上海人的性格,并非锋芒毕露。换句话说,上海出版“很稳”,上海出版能拿很多奖,但似乎还缺少一点什么。有所为的空间,还有拓展之处。云端,应该也是一种进取心。

2019年奔向终点的这个月乃至最后一周中,上海又多了将近10家书店。朵云书院的姊妹品牌思南书局开出第二家店,皋兰路上的诗歌店,明年还要开戏剧店。在路上的还有方所、茑屋。


思南书局·诗歌店

拓店主力是在全国已有近300家连锁的西西弗,从西南起步的这家民营书店的逻辑很简单:把书当作商品来看,是书店经营的硬道理。

怎么把书卖好?不是摆上书架就能卖好。西西弗的关键词是卖场、客群、选品、坪效。西西弗的门店都在大型商业中心,当书店成为场景,人们都在讨论书店的引流逻辑时,西西弗的经营者反驳:不是引流,而是转换。出门直奔买书目的的顾客越来越少,如何把在商业中心娱乐休闲的顾客转换为书的消费者,才是书店经营的题中之义。


西西弗上海华润时代广场定制店

电商流量战中,总体定价不高、利润损失小的图书成了引流先锋。每到电商制造的各种“节日”,图书折扣总是最低的。一年中几个“节点”集中下单,比比是否“历史最低价”,可能是中国特色的图书消费。在这种价格策略的影响下,上游必须拿出更低的折扣,然而得到展示位的永远是少数一部分畅销品种。看似丰富,实则贫乏。

这或许又是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之一,也是越来越多做书人想要拥有自己的书店和书架的原因之一。

《但是还有书籍》——用B站热播纪录片名,波兰诗人米沃什的这章短诗作结:

“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

转型

文/简工博

2019年的影视圈是值得记录一笔的——过去种种经验,这一年好像派不上用场了。

盘点这一年的电影,三部电影绝对绕不开。新中国七十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和《中国机长》,一共拿下69.47亿元的票房成绩,均进入2019国产电影票房前10——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好看了。如果说过去主旋律电影侧重宏观视角下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探索过明星群体“刷脸”演出的商业模式,2019年这三部电影无疑回归电影本身,举重若轻地将宏大命题落实到普通人的身上。《中国机长》里的机长也有恐惧,《攀登者》中的英雄也会失误,而《我和我的祖国》里爱吹牛爱显摆却依然善良的出租车司机,不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吗?

这是主旋律电影的转型,也是回归。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就曾拍出了《青春之歌》和《五朵金花》。


《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今年国产电影屡屡跑出黑马。先是春节档十几部影片中被人忽略的《流浪地球》——科幻片、大场面、导演的上一部电影是被用作负面教材的《同桌的你》,主角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这部不被看好的电影上映后不仅票房大爆,更被赞誉“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暑期档一部被忽视和质疑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带来现象级的意外惊喜:不仅类型突破,更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沃土。

诚然,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申奥”征程筚路蓝缕。应该看到,与国际市场成熟的电影相比,国产电影的转型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四大流量”之一的鹿晗担纲《上海堡垒》,票房口碑皆失利;新晋人气小生肖战领衔《诛仙1》,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有更多曾活跃台前的流量小生小花,今年一部作品都没有——“流量”灵药不灵了。相反,不撕番位的王源以配角身份参演的《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大放异彩,剃平头、满脸伤的易烊千玺交出了《少年的你》,吸了一大波“路人粉”。

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在这个不少明星在担心的“影视寒冬”,转型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市场的直接反馈。


《中国机长》海报

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627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占比超63%;全年票房过10亿元的影片共15部,其中国产电影有10部;全年票房前十位中,国产电影占八席。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走出去成了大势所趋。《攀登者》在北美、英国与国内同步上映,IMAX开画数位居华语片史上最高;《我和我的祖国》在40多个国家的电影院线上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海出品的两部3D戏曲电影《贞观盛世》《曹操与杨修》,开创在日本全商业放映先河,1500日元的票价依然售况颇好。


《攀登者》剧照

就连观看电影的方式也在转变。今年上海诞生了全球第一部8K全景声电影长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8K影院——东方明珠梅奔8K实验室。未来新的观影模式会不会出现在中国,诞生在上海?我们拭目以待。

转型,在2019年的中国影视圈初露峥嵘。但愿这是开端——毕竟,出道即巅峰、转型就结束的例子,在中国影视圈已经太多太多了。

温度

文/钟菡

下午四点半,刘海粟美术馆里响起了优美钢琴声,仔细一听,声音是从广播里传来的。“这是我们的闭馆音乐,也是刘海粟所创办的上海美专的校歌。”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说。以前,美术馆每个展厅的保安会提醒观众临近闭馆时间;现在,每天下午4点半到5点会循环播放闭馆音乐——看似一个小小的细节改变,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考量,“我们要打造一个有温度的美术馆。”

这些有温度的细节体现在美术馆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十三五”时期重大文化设施程十发美术馆的建成开馆,全市美术馆数量达到83家。空间多了,更需好的内容和服务。“美术馆不能只是做打包外展或是网红展,必须有自身的独特学术品牌。”这是许多美术馆从业人员的共识。今年以来,不管是公立美术馆还是民营美术馆都在不断创新,打破已有的边界,让美术馆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刘海粟美术馆

台风“利奇马”袭沪时,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改为线上直播的方式如期进行。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来参加“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时,因为报名人数太多,索性把活动场地搬到核心筒展厅。见到大众对优质公教内容的需求,民生现代美术馆特地开出夜场,安排优质公教项目,回馈观众。

美术馆也在参与社区营造和城市微更新。在愚园公共市集的楼上,藏着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许多附近的居民来到这个充满烟火气的文化空间里,点一杯咖啡,坐下来歇息聊天,艺术的气息潜移默化在周围。接下来,粟上海又将落地闵行区江川路和杨浦区控江路,两个场馆都由老房子改造。社区美术馆将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基层配送站,为年轻艺术家的创意提供平台,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

今年,上海开出首个国际艺术品交易月,3场大型艺术博览会、14场拍卖活动、52场展销活动、35场展览活动、8场外延活动带来数以千计的国内外艺术名作,要让全世界热爱艺术的人知道,11月属于上海。随着西岸美术馆的开放,也在徐汇滨江地区形成美术馆集聚效应,带给上海观众更国际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这个秋天,日本知名多媒体艺术团队teamLab也来了,在上海开出三年常设项目。不管是否看好它的艺术价值,这一新晋上海打卡地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所带来的沉浸式展览热潮,促使美术馆从业人员对展览形式和内容产生新的思考。


TeamLab无界美术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美术界也在梳理馆藏资源,推出精品展览,呼应伟大的时代。国庆期间,中华艺术宫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系列展”,包括“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展览”等。“美术馆一直挂着中华艺术宫和上海美术馆两块牌子,叫上海美术馆,是为了推动海派艺术的展示;叫中华艺术宫,是希望用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引社会各界优秀资源共同合作。美术馆是市民美育的阵地,也是城市文化的客厅,这是我们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沈捷说。

薪火

文/诸葛漪

12月20日晚,三出经典折子戏《百花赠剑》《文昭关》《贵妃醉酒》在周信芳戏剧空间上演。作为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专场演出,京剧表演艺术家夏慧华、老生名家李军担任指导老师,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炼雯晴、李昊桐、田慧领衔主演。戏曲艺术薪火相传,在2019年越烧越旺。

今年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还推出第七代杨子荣。《智取威虎山》自1958年首演以来,历经无数次修改和打磨,成为上海京剧院经典保留剧目。今年年初,上京再度将两位优秀青年演员吴响军、赵宏运培养为第7代“杨子荣”。国庆期间的《智取威虎山》独具意义,六位“杨子荣”何澍、李军、傅希如、蓝天、吴响军、赵宏运同台亮相,赢得满堂彩。


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

上海昆剧团《玉簪记》在年末首演。担任总导演的岳美缇,对当年学习《玉簪记》情形历历在目。她的戏承自俞振飞、沈传芷、周传瑛。1985年5月,岳美缇主演《玉簪记》首次改编演出,俞振飞一连看了三场,每次演毕,岳美缇都会去听他的意见。这次新版《玉簪记》排练,岳美缇也问了新一代主演胡维露、罗晨雪两个问题,“回想一下,你们最初学这个戏老师是怎么教你的?”“经过这些年,你们对巾生、闺门旦的理解是否发生变化?”

虽然入团才一年,这一年对上海沪剧院2013级青年演员团却别有意义。他们的一周年汇报演出在兰心大戏院举行,从《玉蜻蜓》《星星之火》到《大雷雨》《芦荡火种》,27位年轻人在舞台上一展所长。一年前的7月,也是在这个舞台,“沪苑新声”2013级沪剧表演班毕业汇报演出举行。刚刚进入上海沪剧院的新人演员首次挑战完整版大戏《陆雅臣卖娘子》与《借黄糠》,并组建2013级青年演员团。青年团团长吴争光表示,一年来除了舞台实践,沪剧院没有忽视这群20岁上下年轻人的基本功训练,从上海昆剧团请老师教台步、圆场、把子功,请韩玉敏、舒悦等沪剧前辈说戏教唱。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透露,明年将为青年演员复排青春版《江姐》,“《江姐》有多个流派唱腔,确保每位演员都有发挥空间。”

上海越剧院携《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华南巡演,深圳站来了一位特别观众——上海越剧院90岁演员吴天芳。看完戏,她手写了一封信,交给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信中,她表扬演员也提出短板。信尾,吴天芳写着:“因为是娘家亲人来,是院里的接班人,我太高兴了,谢谢你们给我这样的享受。”

今年上海越剧院巡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既有传统的女子越剧,也有上越特色男女合演,还有青年团加入。梁弘钧总结为,“锻炼新人才,培养新观众”。年底上海越剧院计划启动别开生面的跨年演出,明年将有更多校园行,“增加青年演员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我们的越剧才能永远保持活力,经久不衰。”


《杨门女将》排练现场

“为青年演员展现自我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他们积累大型舞台演出经验,通过表演、唱腔、身段等一系列规范化戏曲模式的学习和钻研,找准自身定位。”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为淮四班青年演员量身定制《杨门女将》,该剧移植于京剧同名剧作,邀请京剧名家及淮剧名家进行一对一教学。上海演出后,《杨门女将》前往江苏巡演。

排练《杨门女将》,青年演员们时间表异常同步,早上九点扎上大靠,先跑半个小时圆场,上午练习技术动作,下午听老师们讲戏,每天都加练到晚上七八点。演出之余,年轻人还在网络推广戏曲,颇受欢迎。《杨门女将》主演顾芯瑜经营着个人视频播客,“我拍了一个在《杨门女将》排练时扎大靠的视频,很多网友都好奇留言。”

身边

文/张熠

青浦朱家角古镇阿婆茶楼里,一场戏剧文化展演赚足眼球。“江南名古镇,地处淀山旁,角里有古韵,角里有水乡”,就连曲调也是浓浓的江南味。茶楼的名字看似普通,却是有讲究的——阿婆茶是金泽商榻地区沿袭已久的民间习俗。当地的农家人,特别是农村里的阿婆,每天你来我往,围坐在农家客堂或廊棚里,边喝茶闲聊,边吃些咸菜苋、萝卜干等家常零食,嘴不闲、手不停,其乐融融。

这一幕发生在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启动日上。从春到冬,打出“365天不落幕”口号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总是忙碌的。水乡茶楼的江南小曲、桌上的一盅阿婆茶,即是文化走进身边的细微写照。

身边的文化,有时也从阅读一幢老建筑开始。今年3月,草婴书房正式开放。市民文化节邀请市民走进敞开大门的乌鲁木齐南路178号,这里的书桌、沙发和书橱,还原了草婴先生生前“一个人的翻译马拉松”工作场景。“品读梧桐深处有故事、有人文的老房子,是丰富市民美育体验的一种方式。”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负责人说。

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老建筑的故事”市民创意创作大赛随之启动,新场古镇、张园石库门、裕福里老屋、田子坊、武康大楼等,都是近千位参赛者曾经生活的地方。正如一位参赛者所言,身为普通市民,挖掘出有关建筑、街区和小镇的故事,沿着城市的经脉向历史深处追溯,“每个故事都是一份弥漫着烟火气、带着温情的独一无二的记忆”。


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海报

以空间为维度,市民文化节服务于“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把文化送进企业、商圈、绿地、广场。以时间为维度,市民合唱大赛、市民舞蹈大赛、市民手工艺大赛、青少年传统文化大赛等几大赛事从筹备到展演持续数月。一项赛事,即是一场美育之旅。

今年5月,民乐重奏《和·鸣》、浦东说书《养猪阿太》等7部作品踏上第十八届群星奖的决赛舞台,最终3部“上海出品”抱回群星大奖,数量与湖北并列第一。在群文舞台上,小人物的嬉笑怒骂最易引人共鸣。比如,浦东说书《养猪阿太》里,无论是“鞋有样来袜有样,先要自己脚有样”,或是“走路不歪叉,还在广场上蓬嚓嚓”,都是日常可见的活泼有趣的浦东乡音俚语。

而《和·鸣》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一次巧遇。“长宁区有一户家庭,家里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各国民族乐器,敲开门,看见他们一家四口吹拉弹唱,俨然一个小乐队。”作曲孙彬彬说,受此启发创作的《和·鸣》,汇集了古琴、笛吉里度管、手碟等中外乐器,“通过不同国度的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奏出和谐动听的旋律”。

这样特别的生活实景,发生在这座海纳百川是一贯文化特点的城市,却是如此自然。

冬去春来,年的脚步近了。市群艺馆内,“启程·新春·团圆年”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正在酝酿一次全新的呈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四季轮替,文化常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上观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