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我们会因大数据过多而被“淹死”吗?两院院士热议大数据发展
分享至:
 (85)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裘雯涵 2019-12-06 06:31
摘要:面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时代,大数据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1982年,约翰.内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写道,我们正在因信息太多而淹死,却又因知识太少而饿死。而现在,我们正在因大数据太多而淹死,却又因大知识太少而饿死。”5日,在上海大数据联盟主办的中国(上海)大数据产业创新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的一番话,让人对“大知识”产生了好奇。

面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时代,大数据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如何利用大数据赋能?两院院士、企业领袖和行业专家围绕大数据产业话题,展望大数据时代的未来图景。

【从大数据到“大知识”】

什么是“大知识”?专题报告一开始,陆汝钤院士就抛出了一个新概念。据他介绍,大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结构复杂、组织精密、使用方便、与时俱进、能够解决人类一大类问题的系统性知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

目前,学术界针对“从大数据到大知识”已有不少研究和讨论。与“获取容易、使用难”的大数据相反,“大知识”却是“获取难、使用容易”。

如何从大数据中获取“大知识”?在数据无处不在的今天,很多大型工程知识项目却并不能生产出“大知识”。举例而言,英文版维基百科全书有大约35亿字,约为最新版大英百科全书的85倍。不过,虽然维基百科有着海量概念、海量联系与海量案例,但具有长期保存和重复利用价值的清洁数据源却不够多。因此,维基百科全书内并不能获取“大知识”。

相对而言,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则符合“大知识”产生的全部要求。

在陆汝钤看来,“大知识”势必将会带来一场变革。目前,他与团队正在进行大知识系统开发工程,来储藏并且担当“大知识”的存储、管理、发展和用户服务。系统应该为广泛人群感兴趣的广泛问题提供知识服务,并且要有很高的问题解决能力。

【计算机体系结构迎来黄金发展】

今年4月,天文学家宣布首次“拍摄”到黑洞照片,这背后经历了2年的大数据分析。同样,通过大数据分析,分布在全球的150个计算站协同处理了3年后,科学家也证明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在物理界是存在的。

“大数据是计算力的黑洞,人类所有的计算力看似很伟大,但是在大数据前都很渺小。”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数据产生速度已远远超过现有基础设施所能处理的速度。要发展大数据,亟需更高效、规模更大且更具可扩展性的计算架构。邬江兴认为,架构创新将成为未来计算的主流之一,“计算机体系结构将迎来黄金发展的10年。”

国内的计算架构正在经历怎样的发展?邬江兴院士从算力角度展示了“晶圆级拟态大数据平台”。他提出,我国必须探索建立自主可控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数据获取、存储、分析、运用等环节的安全高效,引领核心创新能力发展。

事实上,国内在相关领域的探索中,已经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据邬江兴院士介绍,他和团队早于2013年,就研制出了世界首台结构动态可变的拟态计算机。测试表明,拟态计算机典型应用的能效,比一般计算机可提升十几倍到上百倍,高效能特点显著。这一工程技术的实践,甚至比美国提出这一概念的时间还要提前了5年。

听完两位院士的分享,一些大数据相关企业深受触动。企业负责人也从算力、平台、场景和资本等角度,探讨企业转型过程中如何最大化数据智能与业务融合发展成效。据悉,5日,在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科委、静安区人民政府的共同指导下,第一届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专家委员会也正式成立,为营造上海大数据产业生态氛围助力。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项建英
内文图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