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上海有个小区改造后,居民每天都着急回家“种花种菜、养鱼斗虾”
分享至:
 (115)
 (2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9-12-05 10:59
摘要:“走出生人社会、重建熟人社区”是新一轮城市更新的主题。大尺度空间生产在资源利用上已经不可持续,在上海,营造人性化社区的共识正在形成。

日前,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小区内,一座名为“生境花园”的小区空间投入使用。居民们可以随时在这里种花种菜、养鱼斗虾,小朋友门还能在这片300平方米的花园内学习昆虫知识,体验父母辈小时候的“跳房子”游戏。一片绿意盎然的多样化可持续生态系统在这个老小区扎根。

虹旭生境花园是上海社区微更新进入新阶段的缩影。四年前,花园所在地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临时停车场,小区里也是垃圾遍地。随着2015年小区微更新、2016年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以及2018年启动的精品小区改造, 虹旭小区一步一步从无序变为有序,从脏乱变得美丽。

虹旭·生境花园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曾表示,“走出生人社会、重建熟人社区”是新一轮城市更新的主题。大尺度空间生产在资源利用上已经不可持续,在上海,营造人性化社区的共识正在形成。


【一】王阿姨和“生境花园”

11月29日下午2时不到,家住虹旭小区的居民王阿姨拎着一大袋洗干净的葡萄、草莓,急匆匆地下楼。在她居住的居民楼下,小区新开的“生境花园”将举行开园仪式,王阿姨一心想着把新鲜水果分给邻居们吃。“小花园能开,邻居们贡献最大,我们住楼上的居民都要感谢大家。”

王阿姨日思夜盼的“生境花园”在小区最西侧,被设计师划分为生境主题区、互动体验区和休憩科普区。“生境”,即在花园南侧的围墙边人造了一片小池塘,吸引周边鸟类、传粉昆虫光顾,四周不仅有花、有树、有草、有果,四季听得到鸟鸣、看得到花朵,还有蝴蝶自由飞舞,俨然一个“迷你”版的完整生态系统。

生境花园位于虹旭小区最西侧

对王阿姨来说,花园里的户外堆肥箱、雨水回收箱、涂鸦墙、种植箱等劳作区域,是带孙女在家门口进行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和邻居们也能随时相约花园赏景聊天。

但2009年,王阿姨刚住进小区时,这里还是一片二层楼违建,里面居住的务工者每天清晨4、5时就要起床做饭,没有袅袅炊烟,只有刺鼻的烟味和乒铃乓啷的嘈杂声。2016年,上海全市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困扰王阿姨的违建终于清除。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块空置出来的“闲地”,派什么用场?

一开始有居民建议,改建成老年人健身点和儿童游乐设施。但花园位置距离居民楼阳台太近,活动频繁会影响居民休息。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居民的共同商议下,提议健身游乐设施的居民作出让步,大家决定建一座幽静的小花园,引入久违的鸟语花香。

改造前后的花园入口

同一视角看小区改造前后

“我们都觉得种些绿化、搞干净点就行,没想到最后效果大大超出预期。”王阿姨用“美得不得了”来形容这座花园,让身为虹旭生境花园设计师、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副理事长的魏闽感到欣慰。她告诉记者,最初的设计方案中,“生境”占比更大,但居委会前来协商,小区花园还是要多关注人的感受。于是魏闽迅速调整方案,将自然体验、居民活动、生态劳作区的面积划分为1:1:1。

花园建造前,居民和设计方还遇到一个共同问题——花园里有棵20多年树龄的柳树,常年无人打理,柳条拖地、春天柳絮纷飞,居民们不胜其扰,都想着要挪走这位“老邻居”。花园开工后,绿化部门为柳树修剪了“头发”,“头势清爽”的老树焕然一新。魏闽为此设计了一座原木凉亭,顶棚专为柳树两根粗壮的枝干留出了“窜天”的空间,居民们冬天在树下晒太阳、夏天乘凉,原先“人人嫌”的老树也成了花园的“吉祥物”。

20年树龄的柳树被完整保留


【二】吴书记和“200条金点子”

虹旭生境花园是虹旭居委会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引入社会组织四叶草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等多方资源参与,合作探索社区自治的新模式。2018年小区首次与魏闽对接时,就主动提出要打造一座“生境花园”。这让魏闽很惊讶,“虹旭小区一开始的理想就非常高。”

一个老公房小区,如何取得这样前瞻的认识?魏闽认为,小区治理基础完善、邻里关系融洽,使居民们反过来对物理空间有了更高需求。另一方面,小区“带头人”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虹旭·生境花园

今年45岁的吴红萍来自安徽,1998年作为人才引进来沪后从事了15年广告业。2013年,她因机缘巧合来到虹旭小区担任居民区书记。然而,眼前香烟、瓜子和狗粪遍地,物业、业委会“形同虚设”,居民对小区事务充耳不闻的景象,让这位半路出家的年轻书记顿感工作不易。

2015年7月,虹旭小区迎来房屋综合改造,一些居民却“泼冷水”说,“修不修都一样,最多就是‘洗洗脸、涂涂墙’。”吴红萍着实不解,政府想要为民做实事,为何老百姓的获得感却没有明显提升?

改造迫在眉睫,没有给吴红萍留下太多从头学习居民区工作法的时间。但这位资深的广告人马上想到,何不用企业常见的市场调研来推动社区事务?在她的带领下,虹旭居民区党总支面向全体业主开展了一次“我为社区建设献一计”金点子征询。结果出人意外,收到200多条来自居民的金点子。带着这200条原汁原味的建议,吴红萍挨家挨户上门了解具体情况,让居民对这位新来的小吴书记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微更新后的小区花园、楼道

小区改造带来的环境变化拉近了居民与社区的心,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并非单靠环境改变就能彻底发动。吴红萍告诉记者,小区综合改造完成后,她发现小区变美了,但居民们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虹旭党总支就此通过居民自治,制定了“虹旭文明十公约”、小区机动车管理办法,并成立了虹旭小蚂蚁志愿者服务站。到了2018年进行精品小区改造时,施工单位一开始没有把垃圾倾倒到小区大件垃圾房,志愿者就第一时间“冲”上前去沟通:“在我们小区就要遵守我们的公约,建筑垃圾要放到专门区域哦!”看到居民们这么认真,施工队也欣然配合。

以精品小区建设为契机,居民还在居民区党总支带领下亲手打造了桂花园、花坊议事厅等公共空间。原先横亘在虹旭一、虹旭二两个小区间的水泥围墙也在居民主动要求下拆除,改建成绿化景观带。因此,当居民们提出小区需要一座花园时,吴红萍知道不能只是种点花草这么简单,需要找专业人士设计、建造,“要让居民知道自己的诉求被认真对待,小区通过的决定都是‘来真的’。”


【三】郑奶奶和“花坊议事厅”

在“花园”诞生前,虹旭小区已经有了一座“花坊”。

“这是用丝袜做的牡丹花,这是彩纸拼贴的少女。”今年 91岁的郑梅英是东华大学的退休教师,16年前“丝袜花”风靡时,她也迷上了这门五彩斑斓的手工艺,还主动聚拢起虹旭小区里的“老姐妹”们一起学。

郑梅英(左三)和邻居们

2018年完成精品小区改造后,虹旭小区“花坊议事厅”成立,郑梅英和老伙伴们有了新的“根据地”,议事厅里摆满了十几年来郑梅英制作的丝袜花、剪贴画,一起学做手工的阿姨妈妈们也成为小区“小蚂蚁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但凡有活动,大家就主动相聚在花坊讨论。

“先用铁丝绑个圈,把丝袜包上去,凹出一朵花瓣的造型,把四、五片拼起来,就是一朵兰花。”在花坊议事厅,郑梅英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声音洪亮。已经跟她学做手工十余年的居民乔培红告诉记者,郑奶奶很新潮,平时走在路上看到好看的花卉景观,都会用手机拍下来设计成作品,摆放到议事厅,“不仅用来装点环境,更提醒我们无论多大年纪,都要做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家园。”

“虹旭故事会”由居民志愿者自发组成,讲述小区变化历程

如今,包括生境花园、花坊议事会在内,虹旭小区每一处公共点位都有“小蚂蚁”居民志愿者的身影。2018年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后,业委会掏钱买来两座湿垃圾堆肥桶,居民徐兴华主动要求负责,从一开始不会堆,到堆得不对,再到现在坚持堆肥两年,小区“瓶子菜园”在这些“变废为宝”的有机肥孕育下生机勃勃。菜园每季收获的生菜、空心菜、萝卜、辣椒都会送到小区老人家中,让“老小孩”们时刻感受到自己仍被关心着。


【四】围墙和心墙

“书记,我们小区变得这么温馨,弄得我每天都很着急地想回家!”吴红萍最近收到小区里一位年轻人的“主动吐槽”,让她备受鼓舞。总人数接近3000人的虹旭居民区,老人、租户和年轻人的占比都是1/3。“租户和年轻人相对难发动,老人需要更多照顾,但却都是决定治理成效的关键。”

如果说2018年分隔“虹旭一”和“虹旭二”两个小区的围墙打通,是触发居民彻底打开“心墙”、融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契机,那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进民主协商、推进专业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做法,则是不断巩固小区治理成果的基石。

同一视角看花园改造前后

在虹旭居民区,书记吴红萍是调动居民积极性的“总舵手”,郑梅英、徐兴华这样的骨干志愿者是居民们敬重的“定海神针”。吴红萍上门与居民交流“200条金点子”时,称呼居民们为“老师”。她说,“跟刚来小区的我相比,每位居民都能告诉我不知道的事,都有比我厉害的地方。”谦虚的作风,让原本不配合的居民都把吴红萍当做了“小阿妹”,从不信任到“交心”,变化在点滴中。

虹旭小区居民大多为动迁户,相互间十分熟悉,还留有不少原先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制定居民公约时,居委会先让居民主动列举不文明习惯,“‘家丑’不外扬,但在‘家里’,还是要亮出来才能改正。”这才有了包括车辆管理办法、大件垃圾封闭式管理、文明养宠守则、降低野猫扰民的“猫星人乐园”守则等20多项内容广、操作性强甚至“开脑洞”的小区文明公约。

生境花园生态池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城市社区中的居民义务尚处于较低起点,大家生活在小区,却不清楚哪些“不可为”和哪些“必须为”。然而,以上海为例,包括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禁止高空抛物、不乱搭违章、注意停车规范等小区公约,都需要基层治理引导居民明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尤其在熟人社区,随着社区主体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多样,小区公益收入、维修基金、物业费等都需要更为规范和专业的运营。

因此,虹旭小区邀请“四叶草堂”这一社会组织参与花园设计,看似是对花园品质的追求,究其深层,更有对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诉求。如,花园的池塘地下其实有四层不同大小的石头形成滤水层,承接雨水。而如果直接用自来水,则无法吸引对水质敏感的候鸟前来嬉戏。“专业人做专业事”是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在老小区引入这股专业力量,也将为基层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栏目主编:栾吟之 题图来源:作者拍摄
本文图片:作者拍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