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奇葩”公寓楼明明14层电梯只到13层,为啥居民愿意出钱给顶楼装电梯?
分享至:
 (35)
 (2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19-11-29 14:33
摘要:当天研讨会上,延吉四村居委会主任王秀娟为人们讲述了一个自治金不断翻倍的故事,背后是楼组自治逐步走向成熟和深化的过程……

今天上午,“新时代上海社区工作法研讨会”在杨浦区召开。会议以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为主旨,以“深化‘三微治理’、共建‘睦邻家园’”为主题,邀请全市基层单位共同分享社区治理创新经验。学界专家现场点评,为近年来涌现的创新社区工作案例作进一步总结提炼,给基层干部带去思考。

楼组自治从政府托底到良性互动

楼组是家园的细胞,整洁优美的楼组是吸引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的第一步。当天研讨会上,延吉四村居委会主任王秀娟为人们讲述了一个自治金不断翻倍的故事,背后是楼组自治逐步走向成熟和深化的过程。

延吉四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起初,小区25号楼门口有一片空地,深受居民的欢迎。经常有居民从自家拿出凳椅沙发,坐在这里休憩。但是各式各样的椅子特别杂乱,一不留神就成了废旧家具的堆放点。见到这个状况,楼组长充分利用居民区“三会”制度,提出在楼门口安装整齐的木椅供居民休息。初步算下来,要平均每家出30元凑钱购买木椅。

众所周知,社区居民自治金的收集,从“0”到“1”的阶段是最难的。但出乎意料的是,通过志愿者的上门宣传,这个建议得到了居民一致同意。钱收上来了,居民志愿者们从网上订购的木椅很快到货,木椅安装都是由居民志愿者自己动手完成。睦邻凉亭的修建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自治热情,又有居民提出想将大楼门房间重新布置一下。经过会议协商,楼内业主达成共识,即每家每户出资300元改造门房间。在居民区党组织的帮助下,楼组还获得了街道社区基金会1万元的自治金支持,最终该楼共筹集了5万余元改造资金,主要用于铺地板、买桌椅等硬件设施的改造。居民们自己动手粉刷墙面,装点客厅。

在此基础上,楼组又制定了《睦邻楼组居民公约》《睦邻楼道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规范了睦邻客厅的使用,民主协商的机制愈发成熟。其实,25号楼也是一幢“奇葩楼”,楼栋共有14层,但电梯只通到13层。由于年代久远,近年来电梯停运、夹人事故频发。在居民区党组织的引导下,该楼的自治骨干召集居民开展了16次听证会、18次协调会。最终通过“居民自筹+政府补贴+维修基金”的方式更新了大楼的2部电梯,还多加了一层,通到了14层。

“这是一个典型的社区治理从政府托底走向良性互动的案例。”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表示,近年来,上海出现了许多“电梯停运”的小区,这是社区公共空间老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怎么去焕新它,难度很大,生发了人对于当下社区治理的危机感。这样一个案例,可以为将来社区的预防式治理提供经验。“社区治理不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有了老百姓的互动参与,可以撬动更大的能量。”

鞍山三村用简单、经济但充满关怀的方式激活一个被遗忘的空间。

街区塑造走向圈层结构

走出家门,人们日常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是小区内以及周边的街区空间,它们合围而成百姓生活的家园。然而,囿于现实因素,许多“家园”是凋敝的。传统老工人新村聚居地四平社区就是这样,由于房屋结构先天不足、物业管理不到位,部分小区公共环境脏乱差、楼道堆物严重、消防隐患和停车矛盾较为突出,在一些小区邻里关系较为冷漠、紧张,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迫切。

四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国光讲述了近年来四平社区及周边街区“变身”的故事。按照“自己家园、自己做主、自己出钱、自己出力”的自治新模式,社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同济大学25个部门(院系)全面签订合作协议,推出105个共建合作项目,先后开展了五季“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以老上海弄堂风情等为主题,对阜新路等6条道路变电箱、变电站及地铁站口墙面进行创意美化,并实施了“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我们的百草园”、上海城市livinglab科学实验室等一系列公共空间优化项目,打造出一个个群众喜闻乐见的“睦邻楼组”、“睦邻广场”和“睦邻街区”。

抚顺路363弄 芳园

去年起,四平路街道开始着手改造位于抚顺路370号的闲置空间,意在通过一个社区公共空间将社区居民串联起来,打造成一个不仅限于一次互动,而是提供有粘性、有社会性,能成为居民持续沟通的新型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于是,他们把社区睦邻中心和四平同济乐业空间一并纳入其中,并结合“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第五季“设计与协作”这一主题,将同济大学最尖端的设计创意融入到整体建设中,在这弹丸之地逐渐催生“化学反应”。通过“共创工作坊”与居民互动碰撞,激发居民积极参与,以参与促自治,让居民成为社区的“规划师”和主人,在互动参与中共建美好社区。

抚顺路363弄睦邻议事厅

刘建军认为,这种把社区艺术、社区人文、社区教育、社区设计融合在一起的治理模式,会是未来中国社区的主要治理形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上海市民对理想社区、对腔调和艺术的合理追求,设计让街区变得灵动起来。”

当天,虹口区欧阳路街道还分享了“家园党建新模式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的案例,从党建联建角度给街区资源共享提供了思路。欧阳路街道拥有100个住宅小区,普遍老、旧、小。尽管社区公共空间丰富,但是在各小区围墙内外仍存在许多盲点和凋敝区域。近年来,通过党建联建,周边43家区域化党建单位、75家两新组织下沉到居民区,共同为居民区赋能。

“这些案例反映了上海当下社区治理模式的最大改变——从纵向等级制走向横向街区制,通过街区的改造和街区资源的集聚,逐步形成向外扩展的层圈结构,最终塑造出一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功能完善的‘家园’。”刘建军说。

“三微治理”提升居民“体验度”

研讨会上,杨浦区发布《“三微治理”工作导则》。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杨浦在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基础上,深化“睦邻家园”治理体系,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从居民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展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简称“三微治理”),从居民有体验度的项目做起,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建设睦邻中心、睦邻议事厅等公共空间为自治搭建协商平台,形成了多元主体助力居民自治的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罗新忠表示,杨浦区以“三微治理”为抓手,自治项目含金量不断提升,居民自治工作每年都有比较大的进步,取得了明显实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社区工作法。“这本《导则》就是在这些社区工作法及居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可以说是来自于具体的实践又高于具体的实践。这个《导则》的思想内核既充分体现了基层群众的实践创新成果,又充分彰显了中央、市委以及杨浦区区委、区政府关于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作为基层开展三微治理工作的一个参考。”

记者了解到,“新时代上海社区工作法研讨会”今年以来已举办第三场。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表示,围绕把党的建设贯穿城市社区治理全过程,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自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未来,上海将在推进自治工作时,更加注重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注重居民参与的“体验度”。

睦邻社区

栏目主编:栾吟之 题图来源:鞍山三村谧园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