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雷峰塔倒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养蚕?
分享至:
 (10)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晓明 2019-12-04 07:29
摘要:江南,究竟有什么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呢?

80岁的老母亲电话里,问我在忙什么。我说最近编《珍藏江南》丛书。“江南,听起来这个名字就好舒服。”母亲说。

是呀,一提到“江南”这个词,立即会有一种温婉灵秀的感觉,有一种齿颊生香的美妙。“你都快要变成江南人了。”母亲说。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我也像韦庄那样,过久恋于江南,而久久回不到母亲的身旁。其实,外乡人被江南“俘虏”的,有船子和尚,蜀人,在外漂泊四十载,后来在松江的朱泾一住就不走了。在那里写了最透明的禅诗“满船空载明月归”。

有苏东坡,也是蜀人,自认前身是江南人:“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谓前缘者。”常常在西湖边,进一陌生的寺院,就知道转进去背后的石头上,刻的是什么诗句。在姑苏当太守的白居易、刘禹锡,都是北方人。却写了那么多美妙的作品,讴歌苏州,表达对江南不舍的深情。金主完颜亮的投鞭南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执着纠缠,以及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一见江南来的林妹妹,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都是被江南深深俘获的人,江南就是一大机括,一大磁铁,是一个不能唤醒的梦乡,一坛永远饮不尽的美酒,擒住了东西南北的人,成为中国人心头回荡的歌。

江南,究竟有什么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呢?

中国历史,以东汉为界,分成两个大的阶段。东汉以前,主要的战争是东西之间的战争,以函谷关太行山为界,从先秦的獫狁、西汉的匈奴、东汉的西羌,一直到黄巾、董卓等,东西之间,打了差不多上千年,主要是傅斯年说的:“(中国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夷夏东西说》)可是,东汉以后的中国,常常改为讲南北之分。虽然也有战争,但主要以长江为界,南北中国分而治之。从崇尚武力讨伐、你死我活的“东西对峙”,翻转过来,转型而为崇尚文明建设和平发展的“南北之异”,这不仅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大转变,而且是极富于历史教训的大启示!此中机缘,自有解人。首先要珍藏的,就是这个大教训大启示。

惟其如此,以长江天堑划江而治的江南,北有运河、南有钱塘、东有东海、西有长江、中有太湖,具有江河湖塘、山林水乡的独一无二的良好生态,土地肥沃,气候宜居,水运发达,物流畅达,物产丰富,同时,又因它是除了中原之外,历代建都最多的地域,成为历史上第二个的政治中心的所在,具有天然的自然环境优势与天然的政治地缘优势,因而长期以来集中了大量的人才与资源,不仅是无可争议的华夏文明积累最为丰厚的地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远播海内外的江南认同。珍藏江南,即是珍藏长久以来在中外历史上形成的这个对江南的认同意识、“珍藏”意识本身。

不得不承认,有许多江南的风物,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甚至是外来的,但是却成为江南的标志。如杏花:“杏花春雨江南”、“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消息雨声中”、“沾衣欲湿杏花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等等,还有荷花、梅花、菊花、竹、兰等,但渐渐成为江南特有的标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江南自古以来有一种美学机制,让美好事物的加倍美好,这当中,文学艺术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从《楚辞》“魂兮归来兮哀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以及六朝骈文与诗歌中的江南风景、人物,唐诗宋词里的风景、人物、意象、题材、美典,一直到明清小品笔记与话本中有关江南的传统与故事、《金瓶梅》与《红楼梦》对市井生活与灵性生命的书写,通过绘画、诗歌、美文、名言、意象群、故事传奇、美食、美器、美人,叠加、放大、传播,达到一种美美与共的效果。化干戈为玉帛,化艺术为生活,化生活为美学,化实为虚,将学问消融于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辞章,是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江南”传承有自,积累深厚,完全不同于一般地名或地域文化专用名,进而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国精神形象符号。中国的《周易》,对于历史人生,讲“参赞化育”:欣赏、参与、弥补、充实我们的人生。我们今天珍藏“江南”,不仅是珍藏这样一份厚重的文艺遗产,更是其中的传统美学智慧与文明传播经验。

“江南”不仅是老江南,而且是年轻的江南,江南一方面是古典中国的结束与返照,同时又是现代中国的开端与新机。不是因为一度史学界流行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而是因为“江南”包蕴了现代文明与传统中国可以结合的重大可能性与必然性,譬如江南既有水乡的柔性、又有海洋的刚性,譬如它的刚健、深厚、温馨、灵秀,转化而为爱国进步、开拓向上、敬重文脉,崇尚自由精神、美与灵性、精致生活,它的民族精神动力,它的激烈与保守的调和平衡,它的雅俗交融和谐、即世间而超世间等,“江南”是中国人的一种美的理想。说不完的江南故事背后,有着取之不尽的智慧与文明基因。珍藏“江南”,不仅是珍藏历史,而且是珍藏我们的根,珍藏现代文明的华夏基因。

我给妈妈讲了一个江南的小故事。有一年我在杭州,有一个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关于雷峰塔为什么会倒掉的故事。

原来,杭州那些年家家养蚕。养蚕最怕蛇。蛇要吃蚕宝宝。而雷峰塔的砖,有神力,可以镇蛇。于是杭州人都去拿雷峰塔的砖,拿的人多了,雷峰塔就倒塌了。

妈妈说,这跟鲁迅讲的不一样,这是民间的讲法,雷峰塔进到家里了。

这真是一个关于江南的寓言。古典的江南虽然在上个世纪倒塌了,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化而为民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珍藏在家家户户,保护生灵,安身立命,抚慰了我们的乡愁。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