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上海南京东路181号的眼睛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富强 2019-11-19 07:27
摘要:1882年4月,英国人利特尔等人招股集银5万两,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在上海南京路创办上海第一座、也是中国第一座发电厂,容量12千瓦。

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及装备的输入,电能的生产与应用也相继输入中国。1882年4月,英国人利特尔等人招股集银5万两,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在上海南京路创办上海第一座、也是中国第一座发电厂,容量12千瓦。1882年7月26日,电厂开始供电,燃亮了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一带的15盏弧光灯,引来市民聚观,无不称奇。同年9月25日,上海俱乐部(今东风饭店)等装灯接电,成为上海第一批,也是中国第一批电灯用户。上海电气公司南京路电厂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创始。它比法国巴黎北火车站电厂晚建7年,比英国伦敦霍而蓬高架路电厂晚建6个月,但比美国纽约珠街电厂早建2个月,比俄国彼得堡电厂早建1年,比日本桥茅场町发电所早建5年。由此可见,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几乎和欧美同步。遗憾的是,此后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极其缓慢,可以说是停滞不前。

1949年10月,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国民政府手上接收的电力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一年所能生产的全部电量是43亿千瓦时。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如果作一个比较的话,当时全国的发电能力,一年所能生产的电量,大约是现在一个中等发达县域全年的用电量。可见,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建立在一个十分薄弱的基础之上。

然而,到2018年底,经过69年的发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达到19亿千瓦和6.99万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一。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配置能力最强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实现了“户户通电”和除台湾外全国电力联网;攻克了特高压输变电、超超临界机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与装备;电力行业总资产超过14万亿元,12家电力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中国电力行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行业,在全球最著名的十大火力发电厂和十大水电站序列中,中国都占有半壁江山。而中国的特高压电网建设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一批国际行业标准,开始由中国电力企业制定。

毫无疑问,已经站上世界电力行业制高点的中国电力,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比如博物馆。

据高德地图提供的数据,截止2018年5月,全国共有5400多家博物馆。如果按照省份划分,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个省份的博物馆数量最多。这个数据和博物馆的省域分布,可以看出,文化与经济发展成正比。

遗憾的是,中国电力行业这么一个蔚为大观的工业行业,却没有一家自己的“国”字号博物馆,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电力无比精彩的故事。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自1882年有电以来,一代一代,已经有无数电力老人离去了。随着他们的离去,许多的电力行业的往事或秘密,也随之烟消云散。

与老人们一样渐渐远离的,还有那些老旧的发电厂和变电站。

在杭州闸口,钱塘江边,曾经有一座闸口发电厂,安装有德国西门子生产的发电设备,随着一座座大电厂的建成,闸口发电厂的消失也在计划之中。在爆炸声中,这座与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南京下关发电厂合称“远东三大发电厂”的厂房与烟囱,轰然倒地。据我所知,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和南京下关发电厂,也应该已经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幸运的是,杨树浦发电厂在2019年4月12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名单。

上海南京东路181号,也就是1882年创办中国第一座发电厂的上海电气公司,作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非常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与外滩的其他建筑群一起,形成独特的、凝固的诗篇。在我心里,这幢浅灰色建筑是中国电力博物馆的唯一馆址。在人来人往的上海南京东路,有一座中国电力博物馆,是展示中国电力气度的唯一选择。

我曾经两次专程前往上海南京东路181号。第一次,建筑正在修缮,被遮挡起来,幽暗的大楼,与周围的灯火辉煌形成巨大的落差,让我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失落感。我在马路对面,找到一座造型简洁的浮雕,是一本翻开的青铜书,这座浮雕是由尚未被拆分的国家电力公司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制作的,堪称南京东路的一个文化地标。翻开的青铜书上,用精炼的文字,简要描述了中国有电的历史。这本青铜书,与南京东路181号一路相隔,沉默不语。

第二次,是在一个深秋。我发现,大楼已经对外开放,一家高档连锁酒店的招牌悬在边上一幢大楼上,这幢毗邻181号的大楼曾经是华东电管局的调度大楼,如今,和181号一起,成为一家连锁酒店的一部分。而181号一楼,现在已经改为一家西餐厅。我走进181号,和所有国际高标准酒店一样,大堂的灯光柔和,进出的客人轻声细语。

我走遍一楼大堂和西餐厅,找不到一丝关于中国电力源头的元素。我只在南京东路一侧的墙壁上,见到一块铭牌,上面刻着这幢楼的来龙去脉。而悬在西餐厅门楣上的门牌号,已有锈迹。可以看出,这块门牌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文物。

这两块小小的铭牌,仿佛这幢大楼的两只眼睛,饱含沧桑,充满期待。我从这两块小小的门牌上,看到一个行业在此发端,开始它艰难而波澜壮阔的远征。

“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这是一位文化名人说过的话,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所有行业。或许,穷尽余生,也没有决策者会听到我微弱的呼吁,看不到“中国电力博物馆”出现在上海南京东路181号。但又何妨?滴水成河,饮水思源,一个不朽的民族需要一座国家博物馆来承载它的苦难辉煌。一个饱经沧桑的行业,何尝不是如此。

我读过一首诗,题目叫《相信未来》,印象深刻。我愿意摘录其中一节,为本文的结尾: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本文编辑朱蕊)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朱蕊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