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让学生选餐“开运动处方”促流程再造,教育信息化是所有教师共同课题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兴冶 2019-11-07 20:22
摘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信息科技学科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所有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同时它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专心研究、细心实践、耐心等待,才会迎来灿烂的未来。

学生自主选餐,每个菜肴上显示热量、脂肪等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介入,大数据传递给体育老师,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餐饮摄入,给予对症的“运动处方”……而这一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不只是技术问题,还需要从教育的视角,提高后勤、信息、教务、德育等多部门协同。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学生自主选餐用餐的实践,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的追求。

今年,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首批信息化标杆培育校。核心素养和学生21世纪核心技能提出,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队伍的质量,教育信息化不只是信息科技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课题。

教育信息化不只是信息科技老师的责任

从90年代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21世纪初的课程整合,再到近10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回首走过的路,不难发现,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始终坚持与学校办学规划相结合,坚持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

建校初期,为了探索小学生识字规律,学校开发了计算机软件辅助学生识字,形成了“人脑+电脑”的双脑识字方法。21世纪初,学校规模扩大,教师队伍迅速扩张,随即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此时,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创设了包括评课论坛、教师档案袋、新教师成长记录等信息化系统,同时启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奠定基础。

教育信息化,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宗旨。高中数学学科开展TI图形计算器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初中生物学科开展基于网络的校园植物地图创作的课程教学实践,特别是近十年,学校将信息化工作的主战场放在课堂,关注支持育人全过程。比如:“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标志着信息技术从支持教到支持个性化的教的转变。为了让每个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从2008年起,学校小学部给每个孩子建立了个性图谱,还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等,用15000多条数据采集记录,解密学生成长的“黑匣子”。近年来,学校以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作为突破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如信息技术与数学建模的融合、信息技术与科创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的融合等。此外,5个学科开展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于学生认知起点的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近五年来,学校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领域核心素养培养,其中信息技术支持就是该教学实践的基础。目前,学校STEM教育、打造学习空间为学校每个学段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多样、开放、融合的学习环境。应该说,跨学科教学才刚起步,但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始终瞄准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学”。

国内外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显现,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不充分。很多校长和老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科技老师的责任,把技术推送给老师,老师就可以“低门槛”地使用。其实不然,教育信息化进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流程的重构和教学情境的再造,只有基于这些,信息技术才有可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当学校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深层次因素想要或将要发生改变时,信息化就能支持和促进这种变革,这种“变革”的核心价值不是技术本身,应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信息科技学科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所有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同时它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专心研究、细心实践、耐心等待,才会迎来灿烂的未来。  

呼吁制定人工智能时代道德规范准则

最近,人工智能很热,人工智能教育也很火。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需要思考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教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其二是教育学生如何面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当前,通用性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大家可能看到大型会议上的人工智能翻译器时常会出错,其中训练样本不够多或是原因之一,技术不成熟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少研究发现,当前真正在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还没有出现,或者说,当前教育行业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

我讲这些,并不是说不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而是要充分认识技术发展的现状,不要再次陷入“技术驱动”的陷阱,还是要回到围绕“人来驱动”这个核心开展工作。比如:人工智能技术中的“知识图谱”是机器学习的核心,但是,广大教师对于“知识图谱”的认识又不够到位。据我观察,相当多的教师认为“知识图谱”等同于“知识点图谱”,如此而来,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从我的学习看,“知识图谱”是个性化学习的前提,它更像是采集学习者学习知识时的数据、经过大数据处理、机器学习后形成的个性化“认知图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的指向是“人”,非“物”,归根结底,教师要有关注每位学生学习潜能的眼力,要有谋划个性化教学的眼光以及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眼界,人工智能才会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至于第二个影响,当前我们更迫切的不是说要用技术去支持教学,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呼吁教育信息化的同仁、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制定相关道德规范与准则,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智能时代哪些不可为、哪些可以为、应该怎么为。技术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但技术本身不具有社会属性,只有技术使用者的偏好才会左右技术对社会的价值。就如,克隆技术对于濒临灭绝的生物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但如果把它用于人类身上,那简直就是灾难。因此,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他们做一个知规守法的公民尤为迫切。

(作者系上海市实验学校副校长、浦东新区信息科技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专委会常务理事)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