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复旦公卫70年四代倾心付出带来巨变:曾经人间瘟神血吸虫,而今457个监测点无感染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逸雯 顾泳 2019-11-01 13:33
摘要:一门四代、血防建功的故事生动阐释了复旦公卫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就是扎根现场、扎根疫区、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肚子像西瓜,脖子像丝瓜,手臂像黄瓜”,这是当年血吸虫病疫区人民的真实写照。解放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猖獗,被称为“人间瘟神”、“千年病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血防工作,至2017年全国患者已经降至3.7万人。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上,姜庆五、周艺彪等教授讲述了一门四代师生奋战在血吸虫病防治战线上的故事,以此为师生们带来了红色精神传承的一课。

血吸虫的生活史

“我的外公将一生献给了血防事业”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主要由日本血吸虫引起,并经由患者、罹病牲畜粪便中的虫卵传播。而今,全国457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耕牛已几乎查不到感染者。可就在新中国建国前十年间,因血吸虫病死亡92173人,死绝11063户, 431村因此毁灭。

追溯到1949年,上海郊区部队突发血吸虫病感染,上海医学界通力合作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时任副秘书长的第一代血防人苏德隆教授,从此踏上了与血吸虫斗争的道路。教研组团队从流行病学调查切入,摸清居民染病特点以及当地钉螺分布规律,采取“毁其居,灭其族,限制其流入”的灭螺策略。苏德隆亲临一线,指导并实际参与挖坑、修墙等环境整治工作。

1956-1984年上海市各县血吸虫病流行率

直到1980年,苏德隆还在血吸虫病重灾区——安徽省贵池市白杨河畔的纪家坝防治灾情。纪家坝生猪感染率高达九成,白杨河下游某生猪饲养场出现仔猪一窝窝死亡现象,人群粪便阳性率(反映血吸虫病感染的一项指标)为16.7%。

苏德隆在纪家坝地区采取改造环境与人畜化疗的并举策略,一边沿着河岸修建矮圩,限制钉螺生长区域,在圩内喷洒药物化学灭螺;一边使用吡喹酮、敌百虫治疗罹病人群与牲畜。四年后,血吸虫病在纪家坝地区被成功消灭。苏德隆教授的外孙女阙之玫说,“外公心中始终装着毛主席和全国人民的嘱托——‘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他将一生投入到了我国的血事业,培养了整整一代流行病学专家。”

苏德隆教授(左)在青浦做钉螺实验

找寻最适合中国人的血防办法

第二代血防人袁鸿昌教授就是苏德隆教授的学生。1979年,他赴索马里考察当地血吸虫病疫情,保障在索人员的生命健康。他将当地泥土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并大胆采用苏德隆在上世纪50年代针对日本血吸虫设计的“防蚴绑腿”。

1981年苏德隆教授(左二)与袁鸿昌教授(左一)在安徽省贵池县与群众亲切交谈

当他把绑腿的布条放在水中浸泡时,水里的埃及血吸虫尾蚴也被杀灭了。袁鸿昌很激动,“事实证明,针对日本血吸虫设计的防蚴服,对埃及血吸虫同样具有防护效果!”

1992年至1999年,适逢我国经济转型阶段,血防财政问题凸显。袁鸿昌引进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的7100万美元贷款项目,针对国情改用“人畜化疗为主,易感地带灭螺为辅”的血防策略,同时加强对群众的健康教育。项目在湖南、湖北等八省展开,惠及约4000万人。项目实施期间,国内高校开展针对基层干部和血防工作者的进修班,以弥补前线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

血吸虫病的研究,为流行病学专业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公共卫生学院姜庆五、赵根明、何纳、余金明等,都曾是追随袁鸿昌教授活跃在血防一线的青年学者。余金明教授回忆,“做虫卵分布调查,要做粪便检测。检测台用完,铺个布就是餐桌,检验的粪便是在人家上厕所时,我们拿纸接着往后拖。”这样的细节,映射出一代代“血防人”下现场、从细节入手的扎实精神。

扎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八十年代,我们在安徽江滩、江西鄱阳湖等地区开展血吸虫病现场调查,经常三月穿着棉袄出去,七月穿着T恤回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回忆。姜庆五作为第三代血防人的代表,跟随袁鸿昌教授走遍了我国主要疫区。他成功将GIS技术引入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又将遥感技术应用到钉螺生态研究。

以姜庆五教授为代表的第三代血防战士建立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多宿主模型与钉螺孳生地识别的遥感技术

1984年姜庆五教授对临湖学校的学生开展预防血吸虫感染的健康教育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某些地区血吸虫病有卷土重来之势,姜庆五教授积极向国务院提议,在典型的偏远地区建立血防工作联系点,探索新时期我国不同类型血防地区的防治模式。“做公共卫生就要深入现场,获得第一手数据,将现场和实验工作结合起来。”第四代血防人周艺彪教授说,于是当年他请缨赶赴大凉山,在普格县特兹乡奋战三年。

初来乍到,当地人畜混住的茅草房、钉螺孽生的生活水源、彝族人没有厕所的习惯……这一切令周艺彪震惊。与村民语言不通,更导致灭钉螺及卫生宣教活动难以开展。提及解决困难的办法,他说,“我们就‘死缠烂打’,送药送水到手、看服下肚,挨家挨户上门用彝语宣传。”

为适应当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血防团队仅利用晚上七至十点这一时间段入户走访,进行健康教育并发放杀虫药物。可是直到2006年,村民家里还没通上电,每次夜晚发药都困难重重。一次山区六月下起冰雹,周艺彪在老百姓家坐着烤火一晚上。“苏老师和姜老师以前也是这么做的,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周艺彪说。他通过提倡家畜圈养、定点放牧以及粪便集中处理的方式,在保证当地人经济来源的前提下,妥善控制牛羊传染源。如今,普格县血吸虫病感染率已维持在1%以下。

周艺彪教授在大凉山指导灭螺工作

主题教育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表示,“一门四代、血防建功的故事生动阐释了复旦公卫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就是扎根现场、扎根疫区、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每一位公卫人都应当向前辈们学习,把爱国奋斗、探索创新、攻坚克难、为人群服务的优良传统融入到血脉之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题图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提供 图片编辑:曹立媛
题图说明:1962年苏德隆夫妇和苏德隆的学生们的合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