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文学艺术成果巡礼② | 从“高原”向“高峰”,攀登不止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君娜 2019-10-11 06:30
摘要:助力构筑上海现代影视工业体系,迈向“全球影视创制中心”

截至10月9日晚,上海出品的献礼影片《攀登者》票房达到8.66亿元。有一组数据颇有意味:10月8日,《攀登者》的排片率为18.8%;10月9日,19.7%;10月10日,20%。

攀登不止,逆势而上。作为国庆档的献礼大片,由上海电影集团等出品的《攀登者》未映先热,吸引了众多影迷关注。此前,上海影城的《攀登者》首映场上,主演吴京曾直言:“上影有魄力,《攀登者》是中国电影从未有过的类型片种类,上影大踏步迈出一大步,希望我们为上海争光。”

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100多年来,上海长期占据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也是华语电影的根系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影视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构筑上海现代影视工业体系,向“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目标迈进。

《攀登者》是上海电影人交出的一份答卷。这五年来,申城影视作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上海出品”成为金字招牌

昨日,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正式开幕。开幕日这一天,电影活动密集而精彩,其中就有入围影迷嘉年华单元的《攀登者》主创与影迷见面活动。以一句话推荐《攀登者》时,主演张译说:“这两天排片上座都在增加,拍摄过程在攀登,我们现在也在攀登。”

正如影片中的攀登者,无论迂回曲折,从不畏惧懈怠,五年来,上海影视成果斐然,“上海出品”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2016年,“上海电影”完成上市。2017年,上海出品的电影《盗墓笔记》票房超过10亿元,创造上海电影票房新纪录。2018年,上海电影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绩单:上海出品的影片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4亿元,占全国国产影片票房的27.4%;上海有19部电影在国内国际重要电影节入围获奖,也是近年最大的一个丰收年。其中,《我不是药神》以31亿元成为2018年暑期档票房冠军。

比票房数字更值得掌声的,是电影对国产类型片的大胆突破,是通过现实主义笔触对人性之光和社会进步的充分展现。

今年,“上海出品”继续呈现好势头。不久前,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揭晓,上海出品文艺作品喜获6个奖项。其中,上海出品影视剧的表现占据一半席位。而今年2月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上海出品的《地久天长》包揽了主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这是中国影人第一次凭借一部电影作品在柏林电影节上同时拿下男女主角奖。今年4月,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公布主竞赛单元入围片单,同样是上海出品的导演刁亦男新作《南方车站的聚会》作为唯一华语片名列其中。此外,上海出品的电视剧《特赦1959》《战地迷情》等在央视热播引发关注,《小欢喜》也在东方卫视热播并引爆话题。

“大本营”为影视发展“保驾护航”

在昨天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当现场观众提问“电影中大本营的作用是什么”时,张译以无比熟悉的口吻回答:“登山营地负责协调气象组、后勤组、先头部队等,大本营是各项工作的协调、联系、保障,像神经中枢一样。”

他的话颇具象征意义。在攀登之路上,“保驾护航”的机制异常重要。2014年10月27日,上海市正式颁布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教委等9部委联合制订的《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政府的介入度、企业的集聚度、作品的鲜亮度和政策的公平度出发,内容涵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人才、区域发展、摄制服务七大领域。这些政策扣住制约上海电影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实施仅一年,上海出品的电影就比上年同期几乎翻了一番。

正是在同一年,上海率先成立电影摄制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剧组来上海取景拍摄,为电影企业提供包括政府沟通、拍摄协调、信息服务、人才中介、宣传推广等一条龙拍摄服务,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上海电影拍摄环境。

2017年,上海出台《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也被称为“上海文创50条”,其中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上海这座光影之都的影视发展脉络变得日益清晰。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构建影视产业目标体系、优化影视产业扶持的政策机制、提升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创新影视人才培育模式以及促进影视科技创新能力。2014年,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呼之欲出。2016年,中国影视旗舰博纳影业宣布入驻。此外,阿里影业、腾讯影业、合一影业等70多家优质企业落户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2016年起首次超越北京,位居全国城市票房首位。而到2017年11月30日,上海成为全国拥有影院数和银幕数最多的城市。

构筑上海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许多深层的变化并不显眼,往往静水流深。上海影视产业长足发展的关键,是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吸引和培育人才。

2015年,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发布首期四个专业培养情况。上海科技大学与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编剧培训项目启动,把好莱坞成熟的商业类型片工业流程带入中国。也是在2015年,电影节举办“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项目,推动在沪建立“中外影视译制基地”,让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借助国际化网络协作平台和本地化人才培养机制,走向世界。

为了鼓励更多艺术家在上海创作,上海推出了系列名家工作室落户的举措。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期间,王丽萍影视工作室、洪金宝电影工作室先后揭牌。同一年,两位著名导演在上海电影人才教育上先后发声:贾樟柯宣布担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将开发国际化、新型的电影教育体系;陈凯歌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的身份表示,将逐步建成覆盖“电影全产业链”的专业建制。

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形成包括短视频作品、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金爵奖在内的六级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每年电影节期间,一大批电影项目、产品在上海签约,具有多元主体身份的影视公司纷纷在上海部署发展计划、展开战略合作。上海文化合作发展的码头、创作创新的源头效应显现。

更多元的市场主体和更优化的电影政策之外,还需要支撑体系完整的电影产业链。2014年,上海电影节依托上海金融及法律环境的优势,通过“完片担保——影视金融产品本土探索”论坛和《如果还能遇见你》《双重记忆》两个项目签署完片担保合约,首度试水“完片担保”模式在中国本土化运作的可能性。2015年1月,FFI完片担保公司在自贸区落户。

五年来,在上海新落户的影视企业数量、制片备案出品数量、电影票房等各项产业硬指标均有显著增长,已初步形成制片主体逐步集聚、影视精品逐步涌现、人才梯队初见规模、创作环境逐步优化的良好局面。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