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时隔十年又逢祖国华诞,这位中医医生再度他乡援外,“一根针,是瑰宝更是文化信使”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2019-10-02 17:02
摘要:“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绚烂精彩,我与祖国永远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所有在海外中国人行走世界最稳固的基石,也是我身为中医医师不变的底色。”

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传统治疗部张琰医生来说,这个国庆与十年前的国庆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第17批援助摩洛哥医疗队队员,她在摩洛哥救助当地患者;十年前她在泰国援外,历经十年感知祖国发展之强盛,张琰有感而发,“当看到电视屏幕上的阅兵仪式时,我内心澎湃,身为中华儿女,倍感自豪!前来问诊的患者不停竖起大拇指,“琰医生,您的国家非常了不起!祝你们的国庆日好!”

张琰已数次援外医疗,她直陈,援外已成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早在1999年,她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生前往台湾进行短期交流,“那时就意识到,中医不仅是医疗技术的传递,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2009年正值国庆60周年,张琰在泰国曼谷援外,巧遇一位德国患者,因精湛的针灸技术,患者的顽疾彻底治愈,就此结下缘分。巧的是,2016年当张琰来到马耳他援外项目时,德国患者特意赶来看望,原来他的太太已在先生的带动下,成为一枚“中医粉”。“你看,中医有其独到魅力,信任中医的病家大多最后都对中华文化着迷。中医作为文化符号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挖掘。”张琰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去年10月20日,张琰再度出征,在摩洛哥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她所在的摩洛哥穆罕默迪耶分队,是摩洛哥唯一的中医医疗队,接诊来自摩洛哥各个城市的患者,有的甚至是来自欧美度假的游客。

中医走出国门,在北非绽放异彩。张琰手下的针灸,则载着浓厚的中国哲学与智慧,为当地病家送去康健。她娓娓道来:起初,部分患者会对传统中医疗效存疑,但第二次来复诊时,状态就会改变,欣喜中带着信任。“中国与北非有巨大文化差异,想要通过语言来解释、澄清中医理论和操作,往往难度太大。疗效便是最看得见的优势,只要患者看得到疗效,就会用脚投票选择中医。”

由于针灸没有普通内科系统分科,内外妇儿无所不看。这也为中医传播带来好处,针灸综合在摩洛哥当地医院各个科室,收获不少“粉丝”——

一位中风十几年的患者,右侧肢体偏瘫、上肢严重高肌张力、语言不清。当她得知来自中国的针灸医生开设门诊时,女儿带着她特意赶过来。张琰利用“石氏醒脑开窍手法”,选择患侧的内关穴,针灸十秒钟后,紧握的手缓缓松开了。患者不可置信地睁大眼睛,竖起大拇指,用含糊的语言说,“你太棒了!”

妈妈带着儿子来问诊,殊不知就诊过程中,妈妈的睡眠障碍与儿子的“心理问题”,一同被治愈了。原来,妈妈认为儿子有社会适应障碍,妈妈为此多日失眠。张琰为妈妈进行抗焦虑安神定志疗法,同时给孩子进行调理。友心的张医生特意抽出时间,将妈妈支开,与孩子深度沟通,“从我对你的评估来看,你并没有疾病。最近的治疗,我们帮助你的身体进入更平衡状态,你完全可以像别人一样,享受自己的学校和生活……”这次身心问诊收获颇丰,也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张琰说。

记者了解到,张琰还有为期一年的援外时间,这位走遍五湖四海的女医生,用一根根金针治愈病痛的躯体,也看到了最真实的海外生活,“许多患者由衷告诉我,你们的祖国非常伟大!你们的民族值得骄傲!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绚烂精彩,我与祖国永远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所有在海外中国人行走世界最稳固的基石,也是我身为中医医师不变的底色。”

题图来源:龙华医院 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