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周】热闹背后,上海办会的“门户”和“门道”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9-09-19 18:23
摘要:半年多来,高层反复强调“溢出”问题。

  

进入9月,上海各类论坛展会节庆的举办又逐渐密集起来。

9月10日,办到第八届的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14日,办了30年的上海旅游节开幕;17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一时间,这座城市云集了大批国内外的新老宾朋。

在市委书记李强的日程表中,除了出席几个重大展会活动的开幕式,并在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致辞外,还包括参加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就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进行的调研——上周末,这项被视为上海下半年最为重大的活动,迎来了倒计时50天的日子。

多个论坛展会节庆的轮番登场,让城市显得颇为热闹。但就像旁观者看热闹更要看门道一样,作为东道主,密集办会的过程中,上海亦需要办出一些门道。

对上海而言,办展办会,从来不只是“办活动”。因为集聚各路资源要素,它们被视为城市发展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功能性平台”,应当有超越有限时空的功能和价值。2017年底,李强在第一次以上海市委书记身份出席的市委全会上就表示,上海要把已经有影响力的一些论坛、会展、要素市场做深做精,“做成投资环境的‘放大器’、优质资源的‘引力场’”

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将大型活动喻为“城市更新的‘发动机’”,并一再强调发挥其“溢出效应”。而在一年前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中,展会、论坛、大型活动等,更被放到了事关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高度。

用李强的话说,展会、论坛、活动要“做深做精”,那些每年都办、历史悠久的老品牌,“每年都要办出特色、声势和影响力”。做到这些,有一个前提——展会、活动或是论坛,重点不在数量多少,而在质量要高。

通俗地说,它们需要云集有价值的要素,聚焦有意义的议题,展出一些好物、谈出一些名堂。进一步说,它们需要同这座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特质相结合,呈现出“上海特色”。

此前已经形成品牌的陆家嘴论坛、浦江创新论坛等,即分别对应金融中心、科创中心,云集相关领域的行业“大咖”和顶级专家,发布重大政策和成果;与进博会嵌套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则将聚焦全球经济议题,探讨全球化问题,当然也将助力上海的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建设。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实现“高质量”还有一个前提:展现大格局。作为一座以开放立身的城市,办展、办会、办活动,站位愈高、视野愈大、开放程度——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越强,其能够释放的能量,往往也就越高。

在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式上,李强表示,上海是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缩影,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要进一步弘扬的,正是“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这个论坛,本身就是立足世界观照中国的平台。而在某种意义上,办会也是要打开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门户,诠释开放态度,并以开放促进改革、推动发展。这是上海的优势所在,也是需要进一步拉长的长板所在。

今年11月将举办第二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被寄予这样的期望。近一年来,它同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和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一道,被统称为“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并视作上海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支撑”。

能成为“战略支撑”,势必要发挥超越展会本身的作用。在首届进博会举办之前,上海就明确要打造 “永不落幕的进口博览会”,彰显其溢出效应;能否借办会之机尽可能多地吸引国际优质企业、品牌和项目落户,让上海成为重要的进口商品集散地,新技术、新产品首发平台,亦颇受关注。

一年之后,办会又有了新的语境。一方面,进博会被明确“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亦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显然,作为东道主,除了确保展会本身更高质量的运行外,更需在“溢出”二字上多做文章。

半年多来,高层反复强调“溢出”问题。7月的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上,李强向上海几大经济部门提出的5个重点问题中,就有“如何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不久后的进博会倒计时100天上海城市服务保障工作推进大会上,他进一步指出,上海需要“对标更高要求、展现更好水平、营造更优环境、激发更多创新”,让第二届进博会实现“展会升级、服务升级、形象升级、成果升级”。

关于“溢出效应”,李强表示,要瞄准创新点、找准对接点、聚焦发力点,通过进博会促进上海的“贸易升级、产业升级、开放升级”。

促进升级的具体方式,有“集聚”和“辐射”两个层面。从集聚的角度说,包括通过深化线上线下展示交易平台建设,集聚更多高能级贸易主体;加强投资对接,促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国际企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落户。

而在“辐射”的角度,上海需“积极与长三角各省市共建平台、共享机遇,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高配置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水平”。

简而言之,上海需要努力将更多东西留下,同时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发挥影响。由平台集聚资源,而后通过必要方式落地转化出机会,带动整座城市的发展,进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辐射带动,这是一条理想的“开放链”,也是“溢出”的要义。

构成了这样一个链条,点状的展会活动,才能对城市发展带来牵引和辐射作用。一座中心城市,也才能更好地扮演开放门户的作用。

这个过程,颇为考验有关各方的意识和能力。人们需要捕捉到潜在的机遇和空间,并通过及时有效的对接,让很多原本“展完就走”的东西能够“留下来”,并变成新的项目、创造新的价值。

同时,整座城市也要打开更大的通道,使得更多资源在城市这个更大的“平台”上流通、配置、转化。

从这个角度看,上周传出的另一条消息也很耐人寻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工程暨卫星厅宣告落成,并于本周正式启用开航。这座目前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将使得浦东机场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的运行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在世界最大的几座机场中的位次。

在官方设想中,卫星厅将“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航空枢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而能否由此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全球门户,又如何通过量的提升实现质的飞跃,上海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门道。

题图来源:张海峰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摄影:陈正宝 赖鑫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