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熊月之为何说:在上海中心城区中,论沧桑巨变、今胜于昔,非普陀莫属…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2019-09-10 16:50
摘要:“在上海众多中心城区中,论沧桑巨变,今胜于昔,倘忆苦思甜,则非普陀莫属;论历史变化幅度,以普陀为最。”

 

100多个搪瓷杯,摆成一个“70”的造型。搪瓷杯作为一个时代的回忆,让很多人倍感亲切,而展示的搪瓷杯中有很多还是原来这个区域的老工厂所定制生产的……

 

这是普陀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温情方式。今天,由普陀区委宣传部和普陀区档案局(馆)共同主办的 “团结奔小康”市民生活实物展在普陀区文化馆开幕,展现了70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展览很有看头,以具有普陀特色的实物展品为载体,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场景还原、柜台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普陀人生活的发展变化。现场展示了中国第一带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一组图片。那是当年媒体拍摄的一户工人家庭,从破败不堪的茅草房搬到曹杨新村的照片,反映了工人生活居住条件的飞跃;十余张工人家庭的各类奖状让老上海觉得颇为眼熟,喜庆的色调让人想到工人阶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普陀区境内既有造币厂,也有印钞厂。1949年,为统一全国货币体系,建立社会主义新的金融制度,新版人民币的印刷提上议事日程。此次展览展示的实物中,还包含有当时印钞厂印制的首版人民币。此外,还有建国初期有代表性的旧报纸、弄堂里厢的场景还原、80年代的婚房、各式摄影摄像、通讯设备等等实物的展示。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上海普陀城区史》首发仪式。这本书是一部反映普陀区历史的“重磅”地方性史书,由多位上海史知名专家担纲学术顾问,区档案、方志工作者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专家团队共同研究,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历时两年三个月形成。从空间变迁、组织沿革、近代工业兴起、新兴综合工业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转型、城区更新与市政建设、教科卫体事业发展、民众生活变迁、历史文化遗存与记忆等九个篇章,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说,近代上海城市化在空间上有两大走向:一是由南而北,即由南市而北市,由老城厢而两租界,由苏州河南而苏州河北;二是自东而西,由外滩而河南路、而西藏路而静安寺。今普陀区境位于上海城区西北,恰在城市化走向的末端。所以,在上海中心城区中,普陀一度所谓“晚”“散”“破”“乱”著称。

 

正因为城市化起步较晚,空间开阔,地价便宜,开发成本较低,所以,二十世纪初上海工业化快速发展时,一些占地面积较大、劳动密集型企业便落户此地,诸如棉纺织、面粉、榨油等,普陀区由此成为上海著名老工业基地。也正因为普陀区此类工业发达,穷苦工人集中,也就成为工人运动的天然良场。而近代区境长期不属于同一个行政主体管辖,导致管理较为松散,居民五方杂处,结构多元,区境少数民族人口也长期居全市各区县前列。      

 

熊月之觉得,也正是因为此前种种,1949年以后,当行政普陀与经济普陀、社会普陀三位一体时,政府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枢纽地位便凸显出来,区境生态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也就令人刮目相看。“在上海众多中心城区中,论沧桑巨变,今胜于昔,倘忆苦思甜,则非普陀莫属;论历史变化幅度,以普陀为最。”

 

据悉,今天的开幕式后,此次实物展将自即日起至10月20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上海普陀城区史》一书也将陆续发放到区内外各文化场所和机构。主办方希望市民群众通过参观和阅读,能够更加坚定接续奋斗的勇气和信心,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