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WAIC|专访宁光:AI+健康技术飞速发展,隐私该如何保护?“中国标准”亟待建立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19-08-30 13:59
摘要: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安心把钱款放在银行等平台中,因为我们深知,该体系有成熟的法律规定保护,钱款依旧属于我们自己。那么,也冠以“银行”之名的“数据银行”是否未来也能成为大众信赖的平台呢?我们都期待着。

正在举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论坛之一——“2019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焦点组)国内对口组正式公布。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宁光代表副组长单位瑞金医院接受授牌。去年5月,其团队和阿里健康人工智能实验室宣布共同开发糖尿病人工智能医生“瑞宁助糖”,基于12万糖尿病患者、随访时间长达13年以上、每名患者约527个数据的基础上,将用于预判人群未来3年罹患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潜在风险。作为AI+健康领域的参与者、使用者,他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还有怎样的期许与建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眼中的人工智能是什么?

宁光:人工智能发展应该包括创新与场景两大部分。创新包括技术、算法等各层面,目前如火如荼的5G技术也是支持AI高速发展的基础,这是行业研究者的核心任务;场景则是使用者应该琢磨的:AI究竟应该运用于哪些现有场景?以医疗为例,预约挂号、病史病例管理、患者网络随访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可以实现的应用场景,但是复杂的图像分析、远距离手术等,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我想,医疗从业者未来都将成为AI场景使用者,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找到适合AI发挥最大价值的场景,使之更好地为医疗健康服务。不过,随着技术发展和场景使用近年来不断深化,一些新问题也随之产生了。不同于AI在制造业的应用着重面向生产等环节,医疗健康领域的AI应用最终面向“人”,这就会涉及到诸多法规与伦理限制,如网络处方的隐私保护问题,导致其目前仍无法广泛铺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AI+健康领域的法律规范制定上有怎样的特殊性?是否也面临一些困难?

宁光:可以说,目前发展进入了“无人区”,全球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没有经验可借鉴,但相关法律规范制定必须被提上日程。过去,我们都过分重视技术发展与场景使用,但规则制定者才能真正引领行业发展,掌握国际话语权,正因如此,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刘文先也提到“要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确保数据和信息安全”的建议。他指出,下一步应加强潜在风险的研发和防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热点问题的重点研究、高度防止数据伪造滥用,防止侵犯个人隐私,确保AI技术安全、可靠、可控。

其实,AI与大数据的应用中,如何定义隐私与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数据是最大争议点。这其中涉及到实景状态与网络状态、个体与群体两个层面。如今,随着社会大众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大家都充分重视实景状态下的隐私权,如肖像权、病历上的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等;但在网络状态中,这些信息如何被保护?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个体数据在大数据中的显示度问题。举个例子,对于一个人的影像采集,和对于100个人的影像采集,其实都涉及隐私。以往,我们忽略了群体隐私,尤其在医疗健康领域,某一病种或特殊群体(如艾滋病患者、残障人士等)的隐私保护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法律规范制定者应该考虑的。

技术在飞奔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忽略软科学标准规则和法律的制定。现在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补短板,而更应该做好前瞻引领的技术预见,为AI+健康领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作为医学专家,也是AI+健康领域的参与者、使用者,您对AI+健康领域的法律规范制定有怎样的期待?

宁光:我想,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学会应该共同携手来研究这些问题,宏观地、轮廓地制定规则,达到保证安全、保护隐私、发展技术的目标。中国是个极具潜力的大型市场,比起全面推广,一些新政策在制定初期,是否可以选择几个成熟的区域、医疗机构进行试点,医保支付等配套政策也同步开放。如近年来已经多有应用的网络诊疗,在对患者隐私保护、数据收集应用等有了明确法律规定后,也可适当引入收费评估等,推动其真正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就以我们做的“瑞宁助糖”等AI助手系统为例,除了糖尿病患者的个人基本能信息外,用药情况等具有商业价值的数据应该如何被保护?除了数据的管理者和拥有者,应该如何共享使用?这些都是我们期待法规新政可以进行界定的。预计至2020年底,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建设将完成1000家,管理1000万糖尿病患者。届时,相关数据样本将形成我国人群糖尿病控制率、糖尿病管理率等模型,为慢病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随着各医疗机构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不乏有“数据孤岛”的说法,但我想,简单归结于相关机构人员“心胸不开阔”是不恰当的,大家之所以有顾虑,很大程度来源于数据碰撞、数据互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数据间是否能真正进行对等价值交换。我们希望,在新技术和法规的支持下,“孤岛”们能真正被连接打通,让数据产生最大价值,为决策部门与广大群众服务。

可以说,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安心把钱款放在银行等平台中,因为我们深知,该体系有成熟的法律规定保护,钱款依旧属于我们自己。那么,也冠以“银行”之名的“数据银行”是否未来也能成为大众信赖的平台呢?我们都期待着。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黄杨子 摄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