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紧日子”,好过吗?
分享至:
 (1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万篷 2019-09-06 07:11
摘要:过“紧日子”,不能影响公务人员士气,这维系着公务系统的执行力;不能影响对市场主体的服务,这维系着公务系统的公信力。

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强调下一步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中央财政带头压减一般性支出,“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把钱花在刀刃上。”

“紧日子”这三个字,在舆论场已不算新鲜。今年以来,各地各级众口一词,都强调要过“紧日子”。具象的表现,高度统一:全面紧缩,并逐步加码,不少地方上半年刚提政府一般性支出减5%,下半年就变成了“减10%”。

对“紧日子”,抽象的理解各有千秋。有的认为这是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是严肃财政纪律的新标尺;有人说这是“囊中阶段性羞涩”时不得已而为之;更有甚者,将“紧日子”归咎于国际贸易摩擦、各种减税降费等。

这些说法,有正有误,有的不免偏颇,具体暂且不表。倒是有一点值得警惕:

在真正“过”上“紧日子”时,有的地方会不会说得多、做得少,会不会外紧、内松,明紧、暗松,先紧、后松,局部紧、总体松? 

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那里——中央早有过“紧日子”的提醒,但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之前为什么没有主动过“紧日子”,提前过“紧日子”?过“紧日子”是终极目标吗?为什么在有的地方、部门及其官员这里,过“紧日子”并没有成为初始默认值,并没有成为普遍常态,并没有成为广泛共识?

“紧日子”,也有一个正确的“打开姿势”。对此,应该统一到这样的认知——这是由我们党政部门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的。

不管全社会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党政职能部门就得过“紧日子”,得过“精日子”。

非刚性、非重点的一般性支出就应该压缩;超标准配置的办公条件就应该降减;低效运转甚至闲置的资产就应该盘活;铺张浪费就应该反对。这是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是精准过日子、科学过日子的规范动作。应该将内在要求规范化,规范标准化,标准习惯化,习惯内在化,形成闭环。

党政部门过“紧日子”,不是不做事情、少做事情,而是要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

譬如“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就要广开言路,问计于民,广泛利用新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党政部门过“紧日子”,更不能简单粗放地传导给企业和老百姓,不能紧缩民生支出,不能压抑“积极的企业政策”。

“紧”的是党政部门,“松”的是营商环境。不能一“紧”就“冷”,浇灭了人民群众创新创业创意的热情。更不能一“紧”就收,承诺不兑现,服务打折扣。

当然,反浪费不是反消费,反腐败不是反福利。过“紧日子”,不能影响公务人员士气,正当的利益必须坚韧保障,这维系着公务系统的执行力。

过“紧日子”不能影响对市场主体的服务,须言必行、行必果,这维系着公务系统的公信力。要创造条件,让阳光下的权益持续跃升,让衍生的权利彻底归零。 

最难的,可能在于科学地“紧”,高级地“紧”。削减“三公”开支、会场不放鲜花等,是基础的、初级的“紧”;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率效能,放水养鱼,四两拨千斤,激发“体制释放”的活力,是更高层次的“紧”。

新时代追求高质量发展,也要学会过一种“高质量的紧日子”。此刻,我们必须点这个题,破这个局。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