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这个区有上海最多的老洋房与梧桐树,“三次转型”彰显强劲核心竞争力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9-08-23 06:29
摘要:南部洼地抬升,构筑产业地标,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北部“高原”再立新“高峰”,徐家汇中心、徐家汇连廊等重大项目为上海核心商圈赋能……徐汇以开放的胸襟和拥抱转型的姿态不断挑战自我,用行动彰显着上海中心城区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8月的一天,徐汇区所有党政负责干部一早聚集在徐汇滨江,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徐汇滨江会场的启动誓师大会在此举行。8月30日,诺奖得主屠呦呦团队核心成员和来自全球的人工智能与健康领域顶尖学者,将在这里分享最前沿科技成果。

徐汇地标建筑武康大楼

都说徐汇“高端洋气”,武康大楼、梧桐绿荫是海派文化浸润城区的典型代表。但“柔中带刚”的徐汇,其实更是新中国产业变迁的缩影:漕河泾开发区孕育了我国最早的电子信息工业,徐汇滨江在1950年就迎来了上海飞机制造厂的投产。而今,两片希望之地又双双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长期以来“北强南弱”的区域格局也在不断优化。徐汇正通过新一轮产业布局,为上海城市中心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坐拥丰厚“家底”,却总能主动跳出“舒适圈”,转型就这样在徐汇的土地上一次又一次发生。

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   沈阳 摄


(一)

产业转型:电子工业基地递进式蜕变

位于徐汇西南一带的漕河泾,数十年间发生了巨变。1988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将原先的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扩建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并于1990年就实现了当时国际领先的S1240程控交换机核心芯片的量产。漕开发的老牌国企上海仪电则成为全国率先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企业。

进入21世纪,传统制造业逐渐退出上海市区,漕开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写字楼开始代替老厂房,吸引智慧型、轻资产的研发企业进驻。借助电子信息产业根基,漕开发立足高端芯片和智能硬件研发,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创新极。依图科技、云知声、鹰瞳科技等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纷纷进驻,商汤科技新的上海总部大楼也将在中环线沿线投入使用。

今日漕河泾开发区

徐汇行政服务中心法人事项综合受理大厅综合受理窗口,“一扇窗办齐所有事”。   舒抒 摄

构建产业生态,要有“大象起舞”,也需要“蚂蚁雄兵”。2017年6月,徐汇区获评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仅漕河泾开发区内一条不足1公里长的宜州路,就聚集了微软加速器·上海、仪电集团双创社区“云赛空间”等顶尖双创载体。今年5月,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与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合伙”开设了首期人工智能高阶人才培训班,开发区企业纷纷主动送员工脱产上学,足见企业对创新研发人才的渴求。

保护双创企业最重要的“智慧资产”,徐汇的知识产权服务便成为区域科技服务中发展最迅速的分支。2016年,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成立,成为上海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示范区。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上海中欧知识产权促进中心、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马德里商标申请受理单位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相继进驻,徐汇行政服务中心、徐汇市场监管局牵头设立园区服务受理点,漕开发的企业与白领不出园区就能办理所有常见事项。

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与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开设首期人工智能高阶人才培训班

今年7月22日,科创板在上交所鸣锣开市,总部位于徐汇漕河泾开发区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企业澜起科技成为首批上市企业。公司副总裁梁铂钴感叹,芯片设计研发是一项“板凳需坐十年冷”的产业,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强大定力,更需要来自政府部门的坚定信任与支持。“公司2004年成立以来,徐汇区从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直到企业科创板上市,循序渐进地在每个发展阶段给与我们不同侧重的服务,像是一位朋友在陪伴企业成长壮大。”

他还关注到了漕开发这几年的腾笼换鸟。“传统制造业搬离,大量高科技企业入驻,我们周边的新邻居就有腾讯、商汤、星巴克、强生,说明优质企业都认可徐汇的营商环境、研发环境,这让我们这些科技企业也很有信心。”

澜起科技设计的内存接口芯片。  舒抒 摄

从当年上海贝岭聚焦的芯片制造加工,到如今澜起科技引领的芯片设计,企业结构的变化也映射出漕开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如今,徐汇已形成了以漕河泾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极、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极为核心,徐汇滨江创新创意带、漕河泾-华泾创新创业带为引领的“两极两带”创新产业布局。


(二)

功能转型:从“铁锈地带”到“未来城市”

国际艺术圈近年来流行一个来自工业界的词汇——铁锈地带,描述的是工业时代的辉煌褪去后,逐渐没落的城市“B面”。即将第三次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相关论坛的徐汇滨江,在十余年前也曾是这样一片“锈带”。

今年75岁的李玉琴曾是原上海飞机制造厂的职工,她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刚进厂时,每天从位于宛平南路的“百步桥”穿过龙华港上班,她曾工作的上飞第五车间,现在是龙腾大道,驱车能看江景。

2009年尚未正式开发的徐汇滨江沿岸

上世纪90年代起,当飞机场、水泥厂、煤炭厂等纷纷撤离黄浦江畔,徐汇并不急于在滨江“落子”,而是在这块市区难得的“大衣料”上精心谋划,反复考量。2010年世博会前夕,徐汇提出“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的发展理念,开启了徐汇滨江第一个十年的开发:建成以滨江公共开放空间、西岸“美术馆大道”为代表的世界级滨水空间和亚洲最大规模的艺术集聚区,打造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国际创新创意产业群。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被徐汇滨江所吸引:到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看展览,夜晚沿着江边步道慢跑,或是观摩国际知名品牌在此举办的全球新品发布会。

今日徐汇滨江

去年徐汇提出人工智能“T计划”,又为滨江地区叠加了人工智能与科技研发、场景应用的产业功能。十年前对工业地带建美术馆这一“脑洞”的疑惑,十年之后则变为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期许。

而今人们来到滨江开放空间的油罐艺术中心,流连于由老厂房改建而来的、“奇形怪状”的艺术空间时,也许会忽然意识到自己所处之地在20年前其实还装满着飞机航油——致敬过往最好的方式,是带领过去走向未来。


(三)

区块转型:南部崛起,全方位释放潜能

今年7月18日,位于徐汇南部——华泾地区的北杨人工智能小镇6个地块成功出让。上海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新地标,开始构建。

北杨人工智能小镇规划效果图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徐汇引以为傲的“地标”大都在北部。上世纪50年代,远近闻名的“臭河浜”肇嘉浜完成治浜建路,城市主干道肇嘉浜路初具规模。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徐汇老百姓之间仍有“过了肇嘉浜往南就是不是城市”的调侃。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版图不断向外围延伸,居住在市中心的徐汇居民经过旧改,“跨越”肇嘉浜动迁到了南部的田林、康健、长桥、凌云、华泾等地区,形成了田林新村、梅陇新村、罗秀新村等大型居住区。

纯居住型社区舒适怡人,却也形成了经济结构的“翘脚”,形成徐汇“北强南弱”格局。

近年,随着环境综合整治为徐汇最南部的华泾镇释放出资源空间,徐汇启动了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开发建设。华泾镇北杨地区,将打造一座建设体量100万平方米,以大数据为核心,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的人工智能全域应用示范基地,还将布局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等企业,通过轨交15号线串联起漕开发与华泾这条科技研发创新带。

乐龄汇效果图

徐家汇中心效果图

除了为产业增能,北杨小镇诞生的更深远意义,是徐汇的“南部崛起”。一系列的“南部崛起”还包括:启用徐汇万科中心,为徐汇商务能级向上海南站区域拓展、与徐汇滨江联动奠定重要基础;轨交15号线8个站点途径徐汇,打破长桥、凌云等地“零轨交”历史。

去年起,徐汇对城区南部按下发展“快进键”。占地面积达5.3万平方米的徐汇南部医疗中心已完成主楼10层结构建设,全面整合周边医疗资源,最大程度解决30万社区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由龙美术馆(西岸馆)设计师柳亦春设计的徐汇中学南校区去年已投入使用……

南部洼地抬升,构筑产业地标,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北部“高原”再立新“高峰”,徐家汇中心、徐家汇连廊等重大项目为上海核心商圈赋能……徐汇以开放的胸襟和拥抱转型的姿态不断挑战自我,用行动彰显着上海中心城区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今日徐汇。

栏目主编:王志彦 题图来源:邵竞 设计;徐汇区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