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大国扶贫”“大国坚守”:读懂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9-08-21 21:16
摘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向读者解释中国的方案

“一个关键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方案、中国贡献。”8月20日下午,2019上海书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方案与中国贡献”主题论坛在友谊会堂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文军说,脱贫攻坚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任务,而且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与贡献。由文军担任编委、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策划的《大国攻坚·反贫困社会工作丛书》正在紧张编写之中,有望明年正式出版。丛书包含4大系列23种图书,将展现学者专业力量对脱贫攻坚的理论和实务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脱贫攻坚战打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如何记录、宣传,如何激发全国人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是学界和出版界的时代命题,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一方面,需要总结本土经验,真实记录脱贫攻坚的实践进程,总结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中国贡献;另一方面,要将中国扶贫开发的经验转化成适合国际交流的知识产品——中国方案,展示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大国攻坚·反贫困社会工作丛书》策划编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科事业部主任刘军说。“顶层政策保障是指引,基层实践是关键,中间层的记录和宣传则是助推力量,通过出版将扶贫攻坚的成果记录下来,以出版物的形式进行推广,无疑是一种权威且具有代表性的方式。”文军认为。

论坛上,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储琰新著《马缨花下的扶贫记忆》与读者见面。作为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专项华东理工大学选派云南定点扶贫干部,储琰在为期两年的一线扶贫工作中,亲历了寻甸县从脱贫到振兴的奋斗进程。储琰说,《马缨花下的扶贫记忆》写的是一线扶贫干部的亲身经历,也是千千万万一线扶贫工作者的缩影,他更希望以社会学者的视角进行真实的田野调查,集合脱贫攻坚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以口述故事的方式留下通俗易懂的记录,让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精神感染更多读者,也留下作为社会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寻甸县有“梦中伊甸园”之称,但地处“老少边穷”,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广、程度深,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在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普陀区等社会各界帮助下,全县人民持续攻坚,经过689天不分日夜的连续奋战,去年9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在昆明市各县区中率先出列。论坛现场,寻甸县带来“幸福寻甸——脱贫圆梦”等多种画册和宣传品,吸引上海读者翻阅。

同样在这个场地,8月18日,上海交大出版社推出《大国坚守——中国外交在十字路口的历史抉择》并举办“走近一带一路,解读大国外交风范”专家对话。该书作者代表,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带回的海外一线信息刷新了听众的认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外交70周年。中国外交一路走来,从举步维艰到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外交智慧和外交定力功不可没。新时代,外交环境风云变幻,黑天鹅事件频发,中国外交仍需坚守,坚守什么?如何坚守?专家们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守——一带一路2.0版共建中的新元素;中美战略竞争态势下的坚守——如何以立补破,既做好自己的事,也夯实朋友圈;国关学者的大国坚守——中国学派的构建等三方面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坚守做了阐释。

《大国坚守——中国外交在十字路口的历史抉择》由贾庆国、苏格、崔立如、黄仁伟等领衔解读,以接地气的语言梳理总结70年来中国外交经验与教训。当前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经成为大国,在世界扮演重要角色,中国所在的亚洲和欧洲不同,并未出现地缘政治变动和恐怖主义袭击,但和平崛起之路绝非平坦,经济领域的挑战也会转移到非经济领域,域外势力对中国定力和潜力、能力的挑战时刻存在,中国要有大国的自觉、大国的自信和大国的坚守。“大国的成长离不开其民众的理性观点,自媒体时代网络专家很多,我们希望大众能听到专业、理性的分析。”冯绍雷说,知识界、出版界、媒体有责任将理性声音传递给大众,希望大众通过阅读以理性视角思考热点,携手从大国走向强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