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解放书单| 海派绘画“中国故事”,讲述文化融合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超 2019-08-19 14:49
摘要:立足社会史和人文史,对海派绘画进行完整的梳理与论述。

《海派绘画史》叙述海派绘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中国故事”,立足社会史和人文史,对海派绘画进行完整的梳理与论述。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李超撰文推荐此书。

《海派绘画史》,卢甫圣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近现代中国美术的演变,留下了诸多重要的史实。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明清以来的江南中心格局,逐渐汇聚于新兴而起的国际商业都会上海。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文化历史的空间位移,而在深层意义上意味着中国传统绘画在文化格局上发生重大转型。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卢甫圣专著《海派绘画史》,正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叙述海派绘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中国故事”,立足社会史和人文史,对海派绘画进行完整的梳理与论述。作者调整现有的美术史叙述模式,以观念、形态、语境的有机结合,叙论并重,突出简明而精到的阐释主线。

海派绘画之变迁,与近现代、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命运相连。《海派绘画史》相关历史转型的阐释主线形成,基于美术学与艺术学理论、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的复合与联系,重新关注海派文化。上海在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演变中,以上海为中心的前所未有的移民社会及其文化环境,是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近代中国新兴的工商城市文化环境中,必然形成各种异质文化的汇聚和融合,形成近代传统绘画转型与西画东渐之间的独特文化关系。

这些文化融合的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汇聚于海派艺术之中,并在中西兼容、雅俗共赏的气氛中出现诸多迹象,体现出海派画家已经具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开放思想。中西绘画在传统而来的“持久的对话”中,出现了新的交流迹象。中西兼容、雅俗共赏的画坛现象引发了对于海派绘画的重新认知和文化思考。这也是《海派绘画史》的一种启示和发现。

在历来的美术史及相关学术研究中,“海派”非流派,渐已达成共识。虽然各家结语有别,但基本可以归纳为:“海派”是一批具有共同文化情境的艺术家的指代,一种兼容并蓄的艺术趣味和开放求新精神的概括,一种近代市民文化时尚的隐喻。而从笔者理解的《海派绘画史》一书的相关启示而言,我们仅从传统绘画的画种或流派范围去认识海派绘画,是有欠完整的。

倘若我们深入关注近代上海画坛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海派绘画不是单纯在传统基础上的延续、发展和变革,而是中西文化撞击和影响下的产物。它在同一时代背景、地域氛围、文化因缘孕育下生成,也形成了鲜明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在西学东渐的近代文化情境中,所形成的近代城市的商业文化和移民文化特质。海派绘画在世俗化、商业化和多元化的氛围中获得了新的历史表现。《海派绘画史》所列海纳百川、传统沿革、西画东渐、斟酌古今、都市摩登、激情岁月、现实主义、走向开放八章,逐渐将我们的注意力和思考点引向文化融合语境中的前后、内外的范围。这启示我们在传统艺术延续的纵向坐标之外,还应构建一种中西文化对话的横向坐标,去完整考察中国近现代中西融合前沿区域的前后海派、内外海派的共生制约现象,并以此为学术向度,进行相关外来文化对中国美术本体建构影响的思考。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文化情境下,海派作为新兴的城市市民文化的典型形态,在其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古今文化融合的同时,发生着更为多样而隐秘的中西文化融合。其中,相对于以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古今文化融合为主的“内海派”,中西文化融合部分往往为以往海派研究者所忽略,我们可称之为“外海派”。而通过“外海派”的视角,我们会发现在相关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美术本体建构的影响方面,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空间。

卢甫圣所著《海派绘画史》,面对百年海派艺术中人与画的素材选用、常与变的事件铺陈,始终在追寻视觉语言探索中的人文精神力量,加以梳理、思考与解读,形成了所谓既不拘泥于“木”,又不迷失于“林”的论述主线效应。事实上,文化的识别性,时常与当地的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和形式风格一脉相承。20世纪以来,海派绘画的相关趋时务新、兼容并蓄的艺术探索,不失为重要的新兴艺术的演变基因。在经历20世纪中后期的主题性艺术影响之后,写实绘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的上海画坛仍是需要完善和突破的领域。在诸多艺术家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海派绘画语言探索的多元化格局,成为海派绘画一种成功和复兴的希望。这种希望所在,正彰显了艺术多元互补、兼容清雅的品格,意味着海派文化基因经历了“笔砚生计”“金石意趣”“洋画运动”“视觉时尚”“左翼联盟”“主题创作”“现代思潮”等演变之后,凝练出浓厚的“新兴艺术”的人文品质,形成具有海派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大美之艺”。

海派绘画艺术研究,与20世纪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研究密切相关,相对其整体艺术资源而言,目前尚未有相关“库”化(数据库)和“馆”化(美术馆)专题性艺术资源集聚平台和转化机制。《海派绘画史》所引文献翔实,其中的不少稀缺者为作者首次引用,这增加了本著的学术含量与可读性。由此可见,相关海派绘画史中艺术作品存世量、著录量、艺术家情况、艺术活动、社会传播途径和社会反响等研究,逐渐显现了学术研究数据库和馆藏体系的支撑与联系,也开启了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的智库通道。

《海派绘画史》本身就是作者弘扬时代精神的大写海派,是对海派艺术资源丰富与精深的敬畏,是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保护与转化的思考。学术当随时代,我们唯有创新性发展海派文化,创意性提升上海人文,将海派绘画艺术经典传承纳入海派文脉保护工程之列,让相关的珍贵海派艺术资源有效转化为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此不失为竭诚促进海派文化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的真义。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